时间:2019-12-15 点击:1576次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昆山这片热土上曾经诞生过许多“第一”和“样板”。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是这块试验田中的又一新苗。作为中宣部重点联系推动、全国首批建设试点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历经半年多时间建设磨合,“化学质变”已然显现。
12月11日下午,昆山市委、市政府在上海举行2019昆山融入上海合作发展推介会。会议现场,来自昆山市融媒体中心的年轻报道团队与央媒、省媒媒体同行同场“相竞”,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
历经半年多时间筹备、磨合,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四梁八柱”已搭建成型。从正式启动到初试啼声,融媒“昆山号”破冰远航,疾速向前。
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于提升地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强化基层治理,夯实县级执政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宣部重点联系推动、江苏省首批建设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和标本意义不言而喻。但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成功参照和先例援引,这项试点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难!但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扶持,我们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交出满意答卷!”。谈及融媒体中心的改革,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昆山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左宝昌语气坚定。他认为,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涉及到岗位分工、平台搭建、内容创新、薪酬改革等一系列重要课题。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对于融媒体中心建设,昆山全市上下给予了充分支持。该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政策对接、人才保障、项目建设、资金保障4个专项办公室,坚持高位协调,提供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提供 “动力源”。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市长周旭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布置中心工作开展,解决实际问题。为提供政策支撑,昆山市制订出台了《昆山市融媒体中心组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高标准做好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从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中心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邀请专业咨询机构协助推进媒体融合、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积极构建打造全媒体指挥中心、技术中心、行政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产业发展中心五大中心,建立适应全媒体融合发展的组织架构,探索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灵活的现代媒体运行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以及“媒体+政务”“媒体+服务”等运行模式。
按照“稳中求进、能快则快、加快破题”的原则,昆山市融媒体中心稳步推进“物理整合”。今年5月初,昆山日报社整体搬迁到广播电视台,实现合署办公,完成了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物理整合的第一步。中心不断推进资产、人员、平台整合,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中层竞聘上岗、员工双选。同时,中心积极主动对接,高标准建设好中央信息厨房等技术支撑平台,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8月12日,对于433名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人来说,是个“大日子”。这一天,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正式揭牌,标志着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昆山实践”开启新征程。
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为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揭牌。昆山市领导许玉连、沈一平、杨帆、李文出席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结束后,杜小刚一行来到全媒体指挥中心,详细了解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加强新闻服务,组织架构、运作体系设计,昆山传媒大厦规划建设等情况,并提出殷切希望和要求。
讲话中,杜小刚数次提到“化学反应”。 融媒体建设,要产生1+1>2的效应,在整合之中追求‘裂变’,在融合之中催生“化学质变”,这无疑也是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建设追求的目标方向。
有着20年工作经验的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顾彩芳是位资深报人,对于此次融媒体改革,她自言感触颇多。她认为,融媒改革,不仅是机制体制的创新,也是一次媒体人的自我提升、重塑。“化学融合要求直抵问题核心,对于我们媒体人来说,必须要突破条条框框,轻装上阵,彻底解决合而不融、各自为战的问题。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
“阵痛”过后是晴天。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陈佩华介绍,现在的融媒体中心从领导班子成员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在变,在转,赶、学、转、帮蔚然成风。
在新体制机制的催生作用下,目前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正从“物理融合”向组织、业务、人员、流程一体化运营的“化学融合”转变。中心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社会责任、聚焦主责主业,一方面抓好新闻策划、记者采写、融媒编发,做到精益求精,把好关口;另一方面抓好资源整合、平台互通,图新求变。建立“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采编发流程,通过重构策采编发体系,强化移动优先,实行“报、网、端、微、屏”差异化传播,努力在报道中达到报纸有深度、广播电视有广度、微信有力度,准确发声。对于领导关注、百姓关心的重点工作和民生热点,中心重点策划,英语趣配音怎么配音集中采编力量,进行多平台全方位深度报道,努力发挥媒体功能、媒体力量,推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推动区镇部门执行力的提升。坚持“媒体融合、移动优先”,中心涌现出一批“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记者,他们走基层、入社区、进车间,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改革后的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实行中心制、平台化运转,面貌焕然一新。走进中心一楼大厅,新建成的全媒体指挥中心运转紧张有序。近20平方米的液晶大屏上,广电、报纸、新媒体各家信号源一览无余。通过数字智能化云平台,选题提报、采访任务分配、稿件上传、修订审签、最终播发全部实行平台化透明操作,传播效能大大提升,融合的效应得到充分彰显。
11月23日,昆山广播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民情面对面》 走进花桥国际商务城,进行访谈直播。这是该栏目创立以来首度聚焦昆山的开发区板块。
在许多昆山老百姓眼中,《民情面对面》是一档“辣味”十足同时又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节目。去年4月,在有关领导的倡议下,昆山市融媒体中心策划筹办的《民情面对面》应运而生。一年多来,该栏目已制作播出了9期,节目组人员走了昆山大多数区镇板块。围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环保等领域,栏目直面昆山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积极回应百姓诉求。直播时,区镇、城市管理办事处党政领导班子与百姓面对面,真诚交流、有问必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节目,当场点评。观众评价该栏目 “切口小,接地气,不护短,闭环化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民生情怀。”
《民情面对面》栏目是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贯彻融媒体实践要求,直面昆山现实,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现代传媒的一个案例。昆山市融媒体中心试点建设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工作和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安排,围绕“四闯四责”总要求,不断强化融媒体思维,精心策划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主流舆论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全力打造新媒体矩阵,助力中心工作,聚焦民生热点,传递社会正能量,频频推出有“昆山温度”和“昆山质感”的优秀作品,唱响了振奋人心的“昆山好声音”。
做好新闻宣传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在从“相加”迈向“相融”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社会责任,抓好新闻宣传,在实战中检验自己。 2019年,年轻的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团队迎来了一次次“大考”: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昆山撤县设市30周年、中国昆山创业周、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一次次重大活动的现场,总有融媒体人忙碌奔走的身影。今年以来,融媒体中心陆续推出了《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百戏盛典 新时代的文化盛宴》、《 “爱国情•奋斗者”“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飞跃70年,重大工程建设这样改变昆山》、《追忆“昆山之路”峥嵘岁月 汇聚“热血尖兵”磅礴力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昆山撤县设市30周年主题活动隆重举行》等一系列重磅策划和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昆山勇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试点走在前列的热血尖兵凝聚强大合力,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在这些活动中,昆山百戏盛典无疑是一次“大阅兵”。盛典期间,融媒体中心勇挑重担,每天派出 50名记者、工作人员,连续奋战45天,制作专题片12部,采编推送新闻400余篇(条),同时为每场演出进行高清直播,为348个参演剧种启动录制“口述史”,为昆山留存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据统计,2018年百戏盛典至今,昆山市融媒体中心制作采编的节目报道阅读(观看)超千万人次,微博线亿人次,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贡献了 “昆山力量”。
今年10月,昆山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昆山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互帮互建,共同浇灌新时代文明之花。融媒体中心牵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部,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两个中心的联动工作。应急广播是两大中心互助共建的一个成果:截至目前,昆山应急广播已建成市、区镇、村(社区)三级管理平台,完成1个市级平台、英语趣配音怎么配音10个区镇平台、105个村(社区)级平台以及1700个终端(音柱)的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等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好声音”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提供了“空中阵地”。
使命未竞,步履不停。在昆山未来城市客厅——-青阳港核心地段,一幢气势恢宏的现代化传媒大厦将拔地而起。未来,这里将成为年轻科创之城的新文化地标和融媒人的大本营。
“未来,我们将按照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传播好昆山声音,讲好昆山故事,英语趣配音怎么配音开启媒体融合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左宝昌说道。(胡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