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332997463 | 0755-33151996

20201675

稻改壮歌(配音稿)

时间:2020-06-11 点击:1048次

摘要
解说词、宣传片、专题片、宣传片配音、专题片配音、动画配音、声博配音、广告配音、宣传片文案、配音演员、语音、国语配音、背景音乐、英文配音、英语配音、小语种配音、外籍配音、纪录片配音、日语、法语、韩语、意大利语、俄语、越南语、印度语、泰语等50多个小语种配音

 

以此片献给为稻改事业付出青春和热血的人们

 

这是一幅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是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这是一次艰苦创业、改变贫穷、造福后代的伟大壮举!

 

稻改壮歌

 

追梦

1964年11月,鱼台重新建制,也迎来了一位县委书记。对于这样一个穷困县,迎接他的没有花束与车队,没有接待他的人,一只木船载着他只身来到鱼台。
  县委没有驻地,于是来到县农具厂的几间破房子里,他开始谋划鱼台发展的规划。满目泥泞,秋收无着,春荒将至,面对一片汪洋大水,县委书记向群众问计问策,鱼台县志寻觅良方,拜访水利专家科学求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作出了改变鱼台命运的重大决策:大兴农田水利工程,全面实施稻改!

然而,1964年的12月,距离春耕只有五个月,鱼台刚刚经历了严重的水灾,春天又面临大饥荒,如果春耕一过,意味着百姓又要在饥饿中煎熬一年。如果启动工程,恰逢凛冽寒冬,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启动工程,人马粮草又在哪里?全县22万人,7万人外流,除去老、少,能上阵劳作的不过8万人,能完成这项浩翰的工程吗?

县委将这个改变鱼台命运的决策交给了人民群众。一石激起千重浪,全县人民沸腾了……“拼了吧!县委指到哪里,咱就拼死拼活干到哪里”。“不靠天、不靠地,靠我们自己的双手,一定能把水患治好!一定能种出好稻米!”

人民,永远是人民,是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更是一切改革的力量源泉。
    一场始于1964年冬天的治理水患、改种稻米的变革工程拉开了序幕 ……

 

筑梦

一唱雄鸡天下白治理水患、改种稻米的浪潮席卷了鱼台大地。

没有沙石,便组织了1500名劳力到湖东山区采石、运沙;

没有水泥预制件,就自己动手做;

没有钱,全县开展了自筹和捐献活动。县委决策为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县委决策!

群众把旧屋料送来了……

把几十年的老屋的基石送来了……

卖鸡蛋的钱送来了……

  清河的夏桂香,瘦瘦的身材,婆婆有病,小女儿还在怀抱,她默默地卖掉娘家陪送的全部嫁妆,一分钱不留,全部支援了工程建设。她平淡的说:“卖了嫁妆怕什么,等种上稻子,咱们生活好了,再买更好的。”舍小家顾大家,这样的老百姓比比皆是

修排灌站和水渠需要大量石料,1500多名青壮劳力到湖东的山区采石,吃在山上,住在草棚里,睡在地铺上。一待就是半年

工程用的水泥从50公里外的济宁用地排车拉回来,哪怕鞋底磨掉、脚上起血泡,没人叫苦没人喊累。

三九寒冬,零下十几度,大家光着脚在水下挖沟渠,一干就几个小时,冻的脚都没了知觉

稻改过程中,党、政、军干部身先士卒与广大群众一起抬土、挖河与群众携手并肩同吃、同住、同劳动。总是出现任务最重、最苦、最难的地方

    参与过稻改老人回忆:1965年6月份,他是二中的学生,支援插秧。白天在水里泡一天,连个遮阳草帽都没有;晚上铺在地上一块破席,和衣而睡。几天下来,许多学生腿肿了,白天水里蚂蟥咬,晚上湖边的蚊子叮,身上大包小包密密麻麻,奇痒难受。那种苦、乏、累,不亲身经历,难以体会。

个排灌站建成开机时,污物堵塞了进水口,导致叶轮不能运转,勘察开机情况的民兵连长张玺郎奋勇跳进五米深的水中清除污物,随着一声巨响,第一股水终于排出来了,群众们还没来得及喜悦,却发现排出的水是血红的,年仅28岁的张玺郎再也没有上来。

稻改工程总投入1500多万元,国家投入400多万元,其余1100多万全部是鱼台人民群众捐款捐物、捐出来的!

台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大干150多天,付出286万个劳动日,开挖干、支、斗渠7296条、共2753公里,完成土方工程1500万立方,砖石工程8.5万立方,修建渠系建筑3500余个,疏通旧河道4条,100多公里,新建、改建排灌站46座,建成水田30多万亩。

天翻地覆慨而慷一曲歌朝天阙。鱼台人民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壮丽歌。

 

圆梦

经过大规模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鱼台变水患为水利,改变了农业生产春旱秋淹的局面。

1965年,鱼台开始大力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栽种水稻35万亩,总产达到1.16亿斤,平均单产330斤,人均占有近500斤稻谷,当年获得大丰收。鱼台县由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治病靠减免的“三靠”县变成余粮县。

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奋起改造自然,涝洼面貌改观,鱼台县滨湖涝洼变稻田”的文章,向全省推广介绍鱼台人民艰苦创业,一年巨变的事迹。

1966年,鱼台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粮食亩产由1963年的69斤提高到357斤。1968年,鱼台县被评为山东省模范县,成为全省农业学习的典型县。

197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路子对,步子大”的文章,报道鱼台县1970年以来粮食总产以40%的速度增长,1972年粮食总产已达2.63亿斤,提供商品粮6320万斤,成为山东省人均向国家贡献商品粮最高的县。

改革开放后,鱼台人民继续发扬“稻改”精神,砥砺前行!如今,鱼台水利设施日趋完善,排灌体系科学健全。水稻面积稳定在35万亩,“鱼台大米”作为国家地理保护产品,成了优质大米的代名词,鱼台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国江南鱼米之乡”。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鱼台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区域优势,着力提升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正加快建设更加美好的现代化的“四宜”新鱼台。

 

水茫茫,苇苍苍。

湖天一色,稻米飘香

历史在一代代人的实践中,不断书写新的辉煌!

解说词、宣传片、专题片、宣传片配音、专题片配音、动画配音、声博配音、广告配音、宣传片文案、配音演员、语音、国语配音、背景音乐、英文配音、英语配音、小语种配音、外籍配音、纪录片配音、日语、法语、韩语、意大利语、俄语、越南语、印度语、泰语等50多个小语种配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