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332997463 | 0755-33151996

20201675

生态园林城市技术报告配音稿

时间:2020-06-11 点击:1279次

摘要
解说词、宣传片、专题片、宣传片配音、专题片配音、动画配音、声博配音、广告配音、宣传片文案、配音演员、语音、国语配音、背景音乐、英文配音、英语配音、小语种配音、外籍配音、纪录片配音、日语、法语、韩语、意大利语、俄语、越南语、印度语、泰语等50多个小语种配音

巍巍钟山,彰显王者之气

滔滔长江,阅尽千年兴衰

风韵六朝,山壮美、水灵秀、城宏伟、林葱茏

这片沃土,古朴厚重,生机勃发,绿意盎然······

 

山水城林扮金陵

——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技术报告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总面积6587平方公里,人口820万。境内夫子庙、雨花台等风景名胜,风光旖旎,名冠江南;秦淮河、玄武湖等江河湖泊,星罗网织,丽水绕城。山水城林的城市风格,彰显着中国江南园林发祥地的独特魅力。

2005年,南京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07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试点城市。2011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奋斗目标。2013年,首次向住建部递交申请完成申报评审。十余载春华秋实,十余载砥砺奋进。生态园林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

综合管理  绘就绿色空间

金陵绿都,生态相承。六朝的南京,寓“魏晋风度”于自然山水;明代的南京,皇城恢宏,山形水胜;民国的南京,空间开敞,绿树成荫……

为实现永续发展,南京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为先的原则,主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原理,1999年起相继完成修编了《主城绿地系统规划》、《都市区绿地系统规划》、《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了“一江两河引绿水、四环六楔显格局、十六条绿廊展锦带、二十片绿洲蕴美景”的绿地系统,构建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的城市发展生态网架。

划定城市绿线,配套编制绿线管理、建设管控、生态保护一系列专项规划。一幅彰显山水城林特色,引领生态文明潮流的生态园林发展蓝图在金陵大地徐徐铺展开来。

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管理体系,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保障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做到监管范围覆盖。

 

以绿为色  营造生态绿城

绿,是古城南京的主色调,永不褪色的风景。这是一张饱含幸福感的“民生答卷”,也是一组充满获得感的“绿色数据”: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65%,绿化覆盖率44.9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5平方米,三项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享有“绿色隧道”美誉的道路绿化是南京的重要标志和品牌。主城以悬铃木为代表的林荫大道得到进一步延展,纵横交错的绿廊彰显着“浓荫蔽日、功能显著、风格浑厚、朴实无华”的城市道路绿化风格。新区道路引入多层次植物群落结构,采用不同树种,打造一路一景,追求景观功能多样性和生态效应最大化。围绕城市主干道打造100多处道路节点花镜,提升道路彩化香化水平。连续三年选择部分景区、游园、道路试行“落叶不扫”,打造秋季落叶飘零别样美景。

 

积极推进社会绿化工作,创办“梧桐语”家庭园艺连锁中心,创建865个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倡导爱绿护绿风尚。在城市主次干道,建设城市花墙;在城市街头巷尾,打造城市绿雕,演绎人与自然、生活与绿色交融辉映的系列剧目。

从城里到城外,从老城到新区,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厂矿企业周边生态脆弱区、江河湖水库岸线,持续实施“绿色南京”工程,大力开展绿色通道、隔离林带和水源涵养林网建设,有效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科学管控  构筑生态之基

共建“绿色都市”,共享“生态园林”,生态文明价值观已深深烙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

加快城市公园和小游园绿地建设,近三年主城区新建和改建小游园63个,新仙林湖、烟斗湖等公园绿地300余处,建成明城墙周边赏樱点及景观道,实施玄武湖东岸、中山陵核心景区环境综合提升。“绿不断线,景不断链”,“推窗见绿,出门入景”,实现了绿树与高楼同生长,绿色与城市共延伸。

 

因地制宜实施绿道规划建设,建成环紫金山、明城墙、玄武湖、滨江风光带等绿道系统863公里,将沿途公园景区、游园绿地、历史文化古迹串联起来,为市民提供体验自然、游憩观光的慢行网格,打造低碳健康的绿色生活。至“十三五”末,全市绿道建设总里程将达到1400公里。

大力开展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积极倡导“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建设,建成紫东创意产业园、五星控股集团、火车站北广场护坡等一批立体绿化示范项目。在国内率先探索建设工程 “绿评制度”,重点加强城市行道大树和古树名木保护,保护率100%。

严格保护钟山风景名胜区、雨花台烈士陵园风景名胜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等自然风貌与文化遗产,对玄武湖、莫愁湖等重点公园和明故宫、清凉山、瞻园、愚园等历史名园采取永久保护,延续中华文脉。

秉承“生态、集约”理念,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入选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完成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江北新区青龙绿带、丁家庄保障房片区等试点任务,建成区10%面积达到海绵标准,提高雨水渗透、调蓄、滞留、净化、利用和排放的能力,让城市自由呼吸吐纳!

严格保护  守住绿水青山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让生态环境勃勃生机,一直是南京孜孜以求的目标。

狠抓城乡建设与生态资源保护协调发展,完成城市生态评估,将生态空间格局划为四区、十二片、五十五源,保障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与完整性。坚持城市文脉、水脉、绿脉相融合,依托明城墙主线,缀连自然山林、河流湖泊、公园景区、街头绿地等生态斑块,建成首尾相连、内通外联、城林相融的内环绿色项链,使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将逶迤百里的明外郭与秦淮新河串联,通过古迹遗址恢复、绿化景观建设,构建了绿色人文休闲外环生态廊道,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了生态空间。

积极开展“城市双修”工作,制定《试点实施方案》,从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保护与彰显历史风貌特色、增加城市公共空间、提升交通出行便利度、环境综合整治等六个方面开展“城市双修”,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全面完成幕府山山体生态修复、钟山风景名胜区综合治理两个创建试点项目。修复麒麟科创园青龙山沿线矿山、宁宣高速大花山等171个地质矿山。先后启动30个固体废弃物污染地块治理,完成燕子矶片区化工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昔日“化工城”演变为滨江生态岸线。

遵循“自然、生态、文化”理念,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重点加强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乡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划定湿地红线,先后启动石臼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绿水湾国家湿地公园等27个湿地保护体系建设项目,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积极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下决心对内秦淮河展开清淤治理,所有河道排口进行旱治,污水实现零直排。经过两年攻坚,南京这条“母亲河”于2017年实现水清岸绿。2018年,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22个省考以上断面全部达标,16条国考河道实现长制久清。

围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全面启动节能、减排、蓝天、清水等“十大绿色行动计划”,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国内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国际最先进的环境准入制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减排,保护生态空间。

 

市政升级  打造宜居宜业

“城在林中,绿在城中,花在眼中,家在园中”,南京在做足“生态文章”的同时,市政设施全面升级。

建立健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体系,在水源选址、水的净化、消毒、检验、输配环节层层把关,全面实施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扩容、生态补水三大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19%。

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分类回收,建成江南、江北两个静脉产业园,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溧水区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高淳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满足城市消纳生活垃圾的总体需求。

编制《城市交通体系综合规划》2020年城市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积16%城市道路品质不断提升。

建成河西地区、江北新区核心区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燃气、给排水等管线集于一体,解决“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问题。

节能提效  推动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发展污水回用、雨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提升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按照“精细、精美”的理念,评选打造150条城市特色林荫大道,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6.17%。

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共交通事业,全市公交线路长度120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394公里。编制完成《南京市慢行(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划分城市道路步行与自行车出行功能区,构建绿色出行空间。

全力推广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将全市划分重点推进、积极推进、鼓励推进三个层次,逐步扩大推广范围,目前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节能建筑比例均达到100% 。

回望古都,绿满全城,清水环绕,古风新韵,愈发妖娆。展望未来,南京在“强富美高”总目标和“美丽古都”新愿景引领下,用勤奋、用智慧、用满腔的热忱,不断谱写生态宜居、和谐优美的绿色交响曲!

 解说词、宣传片、专题片、宣传片配音、专题片配音、动画配音、声博配音、广告配音、宣传片文案、配音演员、语音、国语配音、背景音乐、英文配音、英语配音、小语种配音、外籍配音、纪录片配音、日语、法语、韩语、意大利语、俄语、越南语、印度语、泰语等50多个小语种配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