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0 点击:520次
大家小学的时候应该都学过爱国主义的歌曲吧?现在大家还记得多少呢?从什么时候开始,音乐已经慢慢的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国家最初的歌曲,它的由来。
百年前,在清朝末期,西方音乐开始被人们作为文明之歌而加以采纳,并被引入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最初引入西方音乐的地方,当然是西方传教士们创建的教会学校。王毓和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中提到,1842年和180年,香港的马礼逊学堂和上海的徐汇公学等已经引入了音乐教学课程。日本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早期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音乐在创作、理论、书籍出版等诸领域,传播到中国。文化巨匠梁启超在日本吸纳了近代哲学、文学、美学等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并认识到音乐是一种可以改造国民性的力量。软件配音他在东京音乐学校与研究音乐的学生会面时,曾这样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与梁启超同一时期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也发现了音乐所具有的力量于是,以曾经留学日本的年轻学生为中心,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音乐。《中国音乐史略》(吴钊、刘东升等编著)等著作内容表明,1902年,梁启超便在《新民总报》上发表了3首《日耳曼祖国之歌》留学生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人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上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曾志忞创作发表了《练兵》《扬子江》等6首歌曲,从而成为改编日本音乐的著名人物。软件配音
此外,也相继出现了有关音乐教育的著作。曾志忞于1903年发表论文《唱歌及教授法》,第二年又发表了译自美国罗普亚的《教授音乐初步》同年4月编辑出版了《教育唱歌集》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蒙歌曲。1902年,沈心工创作了《男儿第一志气高》;1905年,由留日学生李叔同编曲的《祖国歌》《大中华》《我的国》等一时被人们广为传唱。这些歌曲都是以日本曲调为蓝本,编曲填词而成。日本音乐的影响就这样波及中国,甚至朝鲜半岛,并在朝鲜得到普及。
梁启超把音乐和中国人的国民性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并据此指出,中国人缺乏勇敢的尚武精神虽有很多原因,但音乐没有得到发展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从此,梁启超希望以音乐为武器,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培养中国人所缺乏的爱国意识。《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张静蔚编)的相关内容表明,中国留学生于1902年设立了音乐讲习会,并于1904年创建“雅音会”,1905年又组建了国民音乐会,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他们确立的目标是:“发展学校、社会的音乐事业,宣扬国民精神。”
当时,中国军队还没有军乐,于是他们引入了日本军乐,并把唱歌作为学校教育课程之一。宣扬爱国主义和尚武精神,是20世纪初中国音乐的宗旨之一。通过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年轻学生,音乐在学堂、学校得到普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音乐通过留学生普及中国,其原因在于音乐作为近代化教育的一个环节,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本身的需要。总而言之,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与改造国民性的潮流形成合流之势。王国维认为,音乐充其量不过是一种“俗乐”,所以做学问的人不应该接触这种东西(《音乐世界》,1907年第10期)但留学生们摆脱了这种传统思想的束缚,通过在学校普及音乐教育,迅速将音乐渗透到国民群体。
而音乐也和爱国心、尚武精神等近代意识结合在一起,起到了增强人民体质、改造人民思想意识的启蒙作用。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通过音乐,提高了近代国民的素质,并在培养国民人格涵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们的努力下,1907年音乐课程被正式纳入教育体制。1909年,相关法规规定初级小学教育课程应设置音乐课;1910年,高级小学也引入了音乐教育课程。进入民国以后,音乐教育成为小学、中学的必修课之一。从此,音乐与全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
音乐考级、音乐教程、音乐高考名师课堂在线学习
音乐高考和考研类视频网络课程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软件配音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