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332997463 | 0755-33151996

20201675

智能语音机器人回答

时间:2019-12-20 点击:610次

摘要
  董华老师的小组中,沈阳音乐学院王瑞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孟新洋教授、广西艺术学院龚小平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王士魁教授都在民族声乐发展的讨论中作了阐述: 一、王瑞江教授 (一)王瑞江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本身就多元化,从他衍生并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专业也应该是多元化的。1、“风格决定唱法”。中国民族声乐的

  董华老师的小组中,沈阳音乐学院王瑞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孟新洋教授、广西艺术学院龚小平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王士魁教授都在民族声乐发展的讨论中作了阐述: 一、王瑞江教授 (一)王瑞江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本身就多元化,从他衍生并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专业也应该是多元化的。1、“风格决定唱法”。中国民族声乐的“源”就是多元化。中外作品都能唱是好的,是多元化。2、共性中要强调个性。向多元化发展,这种趋势是值得重视的。在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就要注重地域性、民族性、语言及风土人情的特点,多学习才能多元化。 (二)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演唱类型纷繁,过去学习声乐,对戏曲、曲艺至少有一两门是很精的。如王老师精学京剧,也学习二人转、河北梆子等,还有郭兰英老师是一典型例子,郭老师是学梆子出身的。所以中国民族声乐必须源于民族土壤。如何继承民族声乐,就是要学,要重视继承、借鉴、发展的关系。首先是继承。 二、孟新洋教授

  董华老师的小组中,沈阳音乐学院王瑞江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孟新洋教授、广西艺术学院龚小平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王士魁教授都在民族声乐发展的讨论中作了阐述:

  (一)王瑞江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本身就多元化,从他衍生并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专业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1、“风格决定唱法”。中国民族声乐的“源”就是多元化。中外作品都能唱是好的,是多元化。

  2、共性中要强调个性。向多元化发展,这种趋势是值得重视的。在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就要注重地域性、英语配音素材1人民族性、语言及风土人情的特点,多学习才能多元化。

  (二)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演唱类型纷繁,过去学习声乐,对戏曲、曲艺至少有一两门是很精的。如王老师精学京剧,也学习二人转、河北梆子等,还有郭兰英老师是一典型例子,郭老师是学梆子出身的。所以中国民族声乐必须源于民族土壤。如何继承民族声乐,就是要学,要重视继承、借鉴、发展的关系。首先是继承。

  (一)认为作品决定风格。在论坛上,多风格的教学形式展示是最好的。可以带来学生演唱展示,这样才能显示我们的论坛是百花齐放的。中央民族大学是少数民族教育,是声乐大框架下的一个分支,采用双语教学(即汉语、民族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普通话声乐教学已形成很好的体系,但对于有特色的少数民族的声乐发展还是不够,应要采取边讲边演示的教学方法。

  (二)教材方面。应文化部和教科司的要求,一般全国民族地区的考级书中有四十多个民族的作品,已形成中央民族大学的教学教材。教材运用是学生风格特点形成的重要方面。论坛应请上声乐作品创作人员参加,可以帮助写出好的作品,编出好的教材。

  孟教授还提出,通过本次论坛,请大家多关注民族声乐演唱多样性的问题。下一部真正要做的是借助院校团体的力量,和创作人员集体下地方,专门为民族声乐写一些新的好的作品。

  (一)龚教授认为第四届民族声乐论坛的召开有很大成果民族声乐的发展从解放以来到现在,正处于顶峰阶段,能力都很强。但民族声乐在院校培养太单一,包括声部、声音上,在大奖赛上中低音声部很少。高校的培养有成就,也有担忧。老师应再加强各民族的歌唱风格。没有风格就没有个性,也就没有了艺术生命。

  (二)作品是和作曲家紧密结合的。广西壮族民歌运用大二度不和谐音程展现它独有的特色。壮族人一开口就能从不和谐解决到和谐。有的作曲家却不了解这个特点。

  (一)王教授认为“多元化”的理解可以有好多种:是汉族地区的多元;还是发声方面的多元;还是风格上的多元;还是多民族的多元。从50年代到今天,从郭兰英老师到今天,我们民族声乐的进步是从继承到借鉴。大奖赛从第一届到今天,民族声乐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从窄到宽、从薄到厚、从浅到深,这都是因为我们有了借鉴。借鉴混合声所起到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一届届大赛的推进,人们对民族声乐迷茫了,越来越看不懂听不懂民族唱法了。原因是混合声失衡了。当然千人一腔万人一调是不存在的,但因为个性少于共性所以导致这种结论。王教授还提出,民族声乐在身段上表演上的重要性,从侧台走到中间,就几步,一看就是歌唱家是将军,但别人就是学不了。所以大奖赛是要考核形体的,高校应当重视形体课。对于金老师的“七字言论”也有独到见解,认为“声”为一块,后六字为一块,声要达标,后六个字充分展现就能抢分,但不能为了一个“声”而忽略了后六个字。

  (二)作品问题。“永远是作品决定色彩”色彩服务于作品。“味”相对于发声方法而言更重要。中国民族声乐不能忘记标志性的色彩,如果展现给外国朋友,中国的代表作肯定是《白毛女》、《兰花花》,而不是《我心永爱》。

  作品的创作上,作曲家要避免创作单一,演唱者的方法也要避免单一。作品和作曲家紧密结合。

  (三)王教授还补充道:

  1、我们和大奖赛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引导大奖赛,而不是让大奖赛来支配我们。

  2、人们都说现在的学院派问题,英语配音素材1人大家同声提出这一问题,肯定说明的确存在问题。我们的办学思想、定位、还要多加考虑。

  第十小组的讨论细致,专家教授言语恳切,还有湖南长沙市音乐家协会殷景阳老师提出要向民间、戏曲学习,向李谷一,张也等歌唱家学习;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雅娟老师也提出对大赛和教材方面的建议。各位老师都热情的建言献策,为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大家团结一心,为的是我们民族事业更好的发展,体现出了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热爱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魂”,希望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走向更加美好和辉煌的明天!

  相关链接:【专题】第四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

  阮,阮咸的简称,旧称“汉琵琶”,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