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6 点击:1037次
上海,这个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人们通常认为它是从近代才突然发展起
来的。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有着悠久而璀璨的古代文化。而追溯上海这座城市的
历史文脉源头,无疑从青浦开始。
青浦历史悠久。七千年前就已成陆,为上海成陆最早的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时期,最早的上海人
从附近的江浙一带迁徙到崧泽、福泉山一带劳动、生息、繁衍,开启了上海人类
活动的历史。
至崧泽文化时期,上海先民开拓创新,采用犁耕的技术从事水稻种植,并饲
养家猪和渔猎生活;用慢轮技术制作大量典型的鼎、壶、豆、罐等陶器,制作精
美的璜、琀等玉器,。这些文化传统被后来的良渚文化所继承、两个人的英语配音发展。
至良渚文化时期,上海先民以今福泉山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聚落,构
筑高台墓地和公共祭祀场所,制作精美的各类玉器、石器和陶器,保持了文化的
强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
滔滔吴淞江是上海最早的母亲河,孕育了古代上海城镇的文明。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吴国内史虞谭在江的南岸入海口构筑军事设施
沪渎垒。
隆安四年(400 年),吴郡太守袁山松加以修筑并驻军戍守。
至唐天宝五年(746),在吴淞江南岸设置军事重镇青龙镇。随着江南地区的
进一步开发,青龙镇因控江连海,迅速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海内外贸易港和
经济重镇。为适应新兴市镇发展的需求,景祐年间(1034-1037)增设文职官员,
以管理镇务,元丰年间著名书法家米芾一度出任青龙监镇。
绍兴元年(1131),朝廷就在青龙镇设置了市舶务,以加强海外贸易的管理。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 年),青龙一镇的商税达 15879
贯 400 文,占当时华亭一县之半,在全国 1880 多个镇中排在第五位。当时“岛
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
所会”,“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至政和四年(1114),青龙镇改名通惠镇,取“通商互惠”之意,表明了当
时该镇的贸易盛况。鼎盛时期,青龙镇市井繁华,商贾云集,有“三亭、七塔、
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人称“小杭州”。
它又是上海最早的文化重镇,精英文化与市民文化、国内与国外文化、宗教文化、
儒家文化在这里碰撞、激荡、融汇,呈现出海纳百川、大气精致的都市文化特点
和个性,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源流。后吴淞江淤塞,海岸线东移,青龙镇日
趋衰落。
青浦境内江河纵横,湖荡密布,风景秀丽,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上海最大的
淡水湖泊淀山湖就在其境内。明嘉靖二十一年建县后,青浦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快
发展,依赖发达的水路交通,金泽、唐行、朱家角、练塘、白鹤、重固等众多市
镇相继兴起,成为太湖流域重要的棉布、粮食等商品集散地。古时三泖九峰为青
浦山水之胜,元陶宗仪曾赞其为“世外桃源”,明董其昌更有“九点芙蓉堕淼茫”
的形象描绘。而境内名胜古迹尤多,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的江南名刹青龙
寺至今香火萦绕,建于长庆年间(821-824)的青龙塔依然巍然耸立;建于乾符
间(874-879)的泖塔静立在泖河中央,白天作为航行标志,夜间塔顶挂灯,为
舟船指点方向,1997 年被国际航标协会列为世界历史灯塔遗产。
桥是水乡的标识,青浦水多桥也多,长桥短梁,横卧于碧波,成为青浦的一
大风景,如“桥乡”金泽镇,旧有“桥桥有庙,庙庙有桥”之谚,至今还保存历
代桥梁 7 座,其中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的普济桥为上海现存年代最早的桥梁;
朱家角放生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系五孔石拱桥,气势雄伟,为上海地
区最高大的古桥,有“井带长虹”之称。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等古镇,犹
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遍布于各乡镇,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上海之最,粉
墙黛瓦,木槅扇窗,幽弄深巷,石桥河埠,两个人的英语配音构成了迷人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
乡画面。
青浦钟灵毓秀,水木清华,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西晋有文学家陆机、陆云,
宋代有著名藏书家庄肃、水利专家郏亶,元代有画家曹知白、水利专家、画家任
仁发、女书画家管道升,明代有史学家王圻、名臣陆树声、首辅徐阶,清代有书
法家沈荃、金石学家王昶,何氏世医从南宋至今代代相传,御医陈莲舫曾“恩荣
五召”,创办上海中医学校,近代则有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通俗小说家陆
士谔等,更涌现了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
青浦,犹如它秀丽灵慧的名字一样,是一条浓墨重彩的历史长河,一条底蕴
深厚的人文之浦……数千年来,默默地演绎着,静静地流淌着,形成了它特有的
灵气、两个人的英语配音秀气、文气和大气的文化禀性。如今更是一条魅力无限的大江,一条青春
永驻的长河,谱写着崭新而绚丽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