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4 点击:1120次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甲骨文上像“示”,下像“目”(图A)。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告。金文调整成左右结构,左像“示”,右并将“目”写成“见”(图B)。籀文写成目、示会义,表示察看征兆。战国文字一个上“见”下“示”(图C);另一个左“示”右“见”(图D)。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从见、示声(图E、F、G)。从“见”,表示观察;“示”表示音读,也兼表显示的意思。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说文》又收有二个古文形体,一个是从目、示声;另一个是从目、氐声。隶书(图H)、楷书(图I)从战国文字、篆文来。配音声卡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配音声卡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战国策·齐策》: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
〔古文〕眡眎
《集韵》时利切。《韵会》是义切。《正韵》时吏切。音嗜。《说文》瞻也。《博雅》:明也。《易·履卦》:视履考祥。《书·大甲》:视远惟明。
又《小尔雅》:比也。《左传·襄二十七年》:季武子使谓叔孙以公命曰:视邾滕。注:欲比小国。《礼·檀弓》:公室视丰。疏:言视者不正,相当比拟之辞也。
又犹纳也。《礼·坊记》:君子於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注:不视,犹不纳也。
又《山海经》:狄山有视肉。注: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又山水名。《山海经》:帝囷山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又:葴山,配音声卡视水出焉。注:或曰视宜为瀙。瀙水今在南阳。
又通作示。《诗·小雅》:视民不恌。笺:视,古示字。《前汉·高帝纪》:视项羽无东意。《史记》作示。师古注:《汉书》多以视为示,古字通用。
又《广韵》承矢切。《集韵》《韵会》善旨切。《正韵》善指切。嗜上声。义同。
目部曰:瞻,临视也。视不必皆临,则瞻与视小别矣,浑言不别也。引伸之义,凡我所为使人见之亦曰视。《士昏礼》:视诸衿鞶。注曰:视乃正字,今文作示,俗误行之。《曲礼》:童子常视母诳。注曰:视今之示字。《小雅》:视民不恌。笺云:视,古示字也。按,此三注一也,古作视,汉人作示,是为古今字。示下曰:天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许书当本作视人,以㬪韵为训,经浅人改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