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2 点击:737次
我认为所有的母语都是一样难的,否则平均起来,某个民族的幼儿就会明显比另一个民族的幼儿学会说话晚。外语总体上来说难度也是差不多的,只要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科学合理。对挪威人来说,德语比日语容易,因为语言关系有亲疏,文字系统有易难。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德语并不比大多数外语难。
德语中并不存在难以理解的部分,大家在回答中提到的理解难点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并不是什么问题;德语中记忆量大的部分也并不比其他语言多,即使是与大家所熟知的语法比较简单的英语相比。记忆量大的只有三处:名词的性和复数、不规则动词表、名动形的用法模式(Strukturformel)。用法模式(包括所谓的功能动词结构)并非德语特有,比如在英语中被称之为动介搭配和固定搭配。不规则动词表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里面都有,英语的不规则动词表和德语的不规则动词表重合度还非常大。名词的性和复数对于只学过英语的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复数可以慢慢记,只记教材中用到的和自己认为常见的就行了(否则记住也没什么用),名词的性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一些规律(一次告诉一大堆是没有用的),也并不难。德语名词的性和英语的拼读规则可以算打了个平手。名词的冠词记准了,四个格也不是多大的问题,理解上就多出来一个第三格(与格),「静三动四」和「人三物四」就解决了大部分,记忆和熟巧上要下点功夫倒是真的。可分动词根本算不上难点,这个是由框型结构形成的一种概念,英语中也有,只不过英语的可分动词和其他动介搭配统统归到了动介搭配里而已,这也使得英语动词的词条变得极其臃肿。动词是有六种人称,但是词尾相对简单,再记住不规则动词的现在时三单词干、过去式词干和第二分词,所有时态和形态都迎刃而解。框型结构在分析句子成分时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即使是@归伶昌所吐槽的形容词变化,其实也有极强的内在逻辑在里面:冠词/代词、形容词和名词三者一起精当地显示性数格。这个逻辑强到什么程度呢?甚至可以用编程思维把形容词变化三个大表格变成三步判断,并且相当一部分只需要走一步判断:
看上去很复杂的样子,但是当面一讲就几分钟的事儿,清晰明了,稍加练习,再也不会用错形容词词尾了。
其实无论是学习什么东西,夸张某个东西有多么难多么变态似乎对自己是有利的。如果没学好,可以拿难来做借口;如果学好了,更加凸显自己学习能力超群。如果写得风趣一点,还很容易疯传起来。但是这对学习本身来说是有毒的,首先会影响很多人的选择,其次会更容易使人在学习上退缩。
我作过差生,也作过优等生,上过大学,也教过大学。根据我长年的观察,发现人的智商差异是存在的,但是处于两极的人特别少,大多数人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学习能力差距越来越大,学渣和学霸的分层越来越固化呢?有教学资源的原因,有积淀的原因,但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心理的原因。心理怎么起作用呢?为什么正常幼童都可以学会自己的母语,而成年人却并不一定能学会某门外语呢?幼童学母语基本不会处于überfordert(太难,吃不消)的状态,幼童不会被嘲笑也不担心被嘲笑,幼童对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和别的人比较学语言的进度和效果。
我注意观察过上课睡觉的情况。有个别人上课睡觉不是因为累也不是因为无聊,而是想装天才。如果成绩不好,那可以用平时上课睡觉来解释;如果成绩好,那基本只能用天才来解释了。同样的道理,相当一部分人会用放弃努力来保智商。很多人一旦发现学习的内容开始吃力了,一旦发现横向比较自己落后了,第一反应不是奋起,而是放弃努力。因为,自己不努力学不好不怪智商,反而会落个「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努力」的评价;而万一努力了也成绩不好,那很容易会归结于智商不够。而努力使成绩变好这条路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干脆放弃努力,这样自己的智商不会被下定论。「放弃努力保智商」在大学尤为明显,因为没有升学压力,也基本没人管束。在中小学也是普遍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后进生和中等生的努力,有前几名为了保名次和突破名次所做的努力那么大吗。
在大学,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是——「我其实更喜欢XX专业,都是我妈,非得要我报这个专业」。很多人会把每个专业都会存在的瓶颈和高原状态当作是这个专业独有的,似乎自己要是学了什么专业就会多么大不一样。兴趣是很浅的,很多人不是因为兴趣而一个一个突破高原状态,而是本来很有兴趣有憧憬,学到吃力的时候就没了兴趣,感觉对其他没学过的东西又有了兴趣。
我觉得那些强调词尾变格很难得人是在耍流氓。这是在误导学习德语的中国人,是在故提高德语学习的门槛。这也是中国人德语水平比欧洲人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承认词尾变格很重要,但是一个人德语好不好跟掌握了词尾变格只有半毛钱关系,就算是德国人偶尔词尾也会用错。学习一门语言,真正关键的是如何熟练掌握词汇的搭配,各种表达方法的运用。
我建议包括我在内的德语学习者,先多说多听多用。就算出错也要先把运用语言的的能力提升上来,再去斤斤计较词尾的错误。词尾? 洒家只在写论文的时候才会全神贯注的关注。
性数格的变化总的来说并不是很难,搞清楚了就不难,动词时态的不规则变化倒是更难记。再后来你会发现现在的德语其实有两种表达方式在混用,一种是受英语影响的英式德语,一种是地道德语,那是一片由很多复杂的可分动词,不可分动词,反身动词,动词介词组合以及他们的强弱变化组成的德国黑森林。
德语难点扫描(想学德语的看过来!!顶的顺下面这些东西的,学吧!英语配音影片顶不顺的,慎!!)
长期以来,德语似乎一直被某种光环笼罩着,这似乎得益于马克吐温关于学会德语需要用三百年的恶俗调侃,实际上,德语是不是那么难呢?可以说,并非如此,但是德语确实有些让人颇为郁闷,而可以称为“难点”的东西。我个人不是德语专业的,而是某种喜欢分析语言的专业的(好吧,有点装),所以我不能提供完全完整,完全准确的关于德语的信息,以下的说法,也只是自己学德语的总结,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补充。
我在这里不打算罗列德语中所有的难点,因为有很多难点其实其他西方语言都存在,比如不规则动词(这个就不举例了,不懂这是啥玩意的人,别看此贴),比如很变态很没有规律的介词搭配(我还记得高中背什么set in, set on, set off,每个意思完全不同,现在啥都不记得了,德语里面则莫名其妙地用表示“在……之上”的介词auf来表示在邮局auf der Post,当然,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这种东西记不记得其实,本质来说吧,我觉得吧,无所谓),有些英语中不存在,但其他语言中则非常普遍(比如所有名词被几乎没有规律地分成了阳性中性和阴性,Buch书为什么是中性,拉丁语里面却是阳性的liber,意大利语libro?Tisch桌子为什么是阳性的?Auge眼睛在德语中是中性的,oculus眼睛在拉丁语里面却是阳性的,叫我这种两个语言都在学的人情何以堪!!!),有些现代语言中没有,但是古代语言中还算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不规则的复数变化,同是阳性的桌子Tisch和镜子Spiegel,前者的复数是在后面加e,后者则是单复数同形[暂时借用英语的这个术语],当然这种不规则的“规则”久了也多少可以探索出一二,在拉丁文中有第三变格法,希腊文中有辅音变格法,都属于有规则的不规则复数变化),我要讲的是德语特有的“专利产品”。
严格来说,拉丁文的第三变格法,希腊文的辅音变格法也属于此类,但是这两种变格法并非是这两种古代语言的普遍特征,一般而言,拉丁文会用-us, -um, -a词尾来区分阳性阴性和中性(比如你看到patria”祖国”结尾的a,你就知道这是阴性的),希腊语则是os, a或e, on(这个是转写),现代西方语言就更不用说了,意大利语用o和a来表示阳性和阴性(也有e结尾的无法区分的,但不多),法语我不会,但是肯定也有这类词尾的区分法,俄语的比较复杂(印象中是辅音结尾是阳性,a结尾是阴性,o结尾是中性,这个记不真切了,学得快忘得快)。但德语,很不幸,除了极少数固定的词尾之外,你无法通过一个单词,或者单纯地记住这个单词的词形来知道它的性别,这样,即使你拼写无误,随便写个句子依然要沉吟良久,比如:
我到故宫玩了:“这个门好大!”,“门”我会,是Tuer(一律转写,避免显示上的问题,下同),“是”我会,是ist,“大的”我会,是gross,但是这个门……是什么性别的呀?不懂耶~der Tuer ist gross(der,阳性的定冠词)?错!das...(das中性的定冠词)?错!门是阴性的!!正确的说法是Die Tuer ist gross!(die阴性的定冠词)我勒个去,难道只是因为它中间有个大洞么亲(喂喂,注意自身形象!!)!!伤不起啊!这个,我真的看不出来啊!!
这一特点的直接后果是,每背一个单词,你就不得不另外把这个词的性别背下来,烦得要死,而且还经常搞错。
其实,形容词变变词尾什么的,在西方语言中完全正常,比如意大利语una piccola busta(一个小号塑料袋,去超市必备句喔~),其中小(piccolo)这个形容词,会随着塑料袋(busta)的变化(因为它是阴性的)而将词尾变成a,说白了,这没啥难的。
但这个例子中还有一个词,那就是不定冠词una,对于意大利语来说,这个una对后面piccola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不管是una(一个),还是la(定冠词,这个),后面都是piccola,只要它们修饰的是busta。
当我们说“一个小男孩”(不定冠词的),这个小男孩(定冠词的),和小男孩(没有冠词的)的时候,德语的形容词词尾是不同的:(ein,阳性的不定冠词,der,阳性的定冠词,klein小的,Junge男孩)
注意看那个klein后面跟的词尾……有没有很想死?你想说,没定冠词的时候和有不定冠词的时候词尾是一样的?好吧,看看下面这句:我给一个/这个/-小男孩这本书。(ich=我, gebe=给)
注意看做间接宾语(这种情况,德语叫做第三格,当然,第三格的含义比间接宾语广泛得多),没定冠词的和不带定冠词的,是不是不一样了?想死了吗?
虽然说德语的这套形容词变化是很有规律的,但是定冠词,不定冠词和无冠词的三套词尾变化(别忘了,阳性阴性和中性各自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格”[类似于英文中主语宾语的东西]又各有变化,还是有点晕的),就我所知,确实独一无二。
前面两个是轻口味,下面我们来看德国人的传世发明——框型结构【其实似乎是日耳曼语言的普遍特征,知乎复制时加注】
还记得有个笑话,说的是某个美国人去听俾斯麦的发言,请了个德国翻译,结果俾斯麦都开始发言半个小时了,翻译还是一言不发,美国人很奇怪问他,俾斯麦说了啥啊?德国翻译不耐烦地说,别急,动词还没出来呢。
先介绍三个动词:一个是nehmen(拿),一个是zunehmen(上升,增长),还有一个是abnehmen(下降)
注意观察这三个动词,后面两个词叫做实际上是用一个前缀zu.ab加上动词nehmen来构成的,本质来说,这个构词法非常简单zu这个前缀表示“去……”去取不就是增加么?ab这个意味着“……走”“……开”,拿走,拿开,那不就是减少么?
那么可分离动词是怎么回事呢?它意味着,ab和zu在正常的语序中要和nehmen分开,扔到句子的末尾,比如:
整句话只有zunehmen这个动词我没有标注,各位,你们还找得到这个动词吗?我把上面那个句子,去掉中文解释之后再写一次:
怎么样,不算长的句子吧?其实意思也很明白:德国经济在08年伴随着世界范围失业而开始的美国经济危机之后,在zf促进建筑业的正确政策和德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快速增长。但是请看看我放得非常大的增长这个动词,前一半在第一行,后一半在第三行,也就是说,如果美国人在俾斯麦说zu这个词的当口儿去问翻译的话,这整句话就废了(就变成了德国经济拿什么什么了,完全就是胡言乱语)。最最郁闷的是,当你听别人说话(比如上面这句话),然后您的短期记忆力又不是很好,结果,你听到nehmen的时候,不知道他想说什么,所以接下来的所有东西你都有点晕眩,最后听到zu的时候,你已经把前面那半个动词nehmen给忘了,结果整句话,没弄懂。阅读的时候也是这样,拆成两节的动词就像一个噩梦,让你生不如死。
忽然想到,我怎么能漏了万恶的数字呢!!!【和阿拉伯语比毕竟还是naive】
很多人说法语做加法很恶心,天啊,这算什么啊!!!德语的数字真的恶心啊!两位数的时候,个位放在十位前。
您试试看把你家的电线全部都两位两位倒过来,念成48 42 13 35,看看你有什么感觉,再想想,如果你听到别人把365461念成356416那种(类似于三百六又五十千四百一又六十这种感觉),是不是蛋疼得很想死啊??如果再飞速一点,再换成一个外文(three hundred five and sixty thousand four hundred one and sixty这种感觉),真的很恶心,尤其是做听力的时候,非常非常非常容易错~
因为马克吐温写过该死的德语一文,所以人们觉得德语难。
因为德语说一大连串话有时要听到句末听到可分动词另一边才能清楚句意,所以人们觉得德语难。
德语难学吗,难,什么语言都难学。但当你爱上一门语言,投入过真心去努力,你就会发现,什么语言都不难学。
顺便一提,网上吐槽德语难的人很可能是德语学的很好的人,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德语的难点,所以炫耀高呼:德语可难学了!(但我学的好哈哈哈。)
德语很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三点:1.相较于其他语言从句太多,一个主句常常会带三四个从句。德语习惯利用一个从句来解释上一个从句,之后还可以再起一个从句来解释上一个从句,理论上可以如此往复无限循环。2.插入语太多,德语娴熟的标志之一就是随手插入修饰名词的定语,听完一大堆定语后会发现早已忘记说话者究竟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3.缺少学习的途径,不仅仅是缺少电视剧、电影之类的娱乐载体,同时也缺少高质量的教科书乃至高质量的工具书。目前为止市面最好用的电子词典应当是《德语助手》,但是这本字典本身就相当不靠谱,非常多的翻译是极不准确的。这是对德语学习者最大的障碍,我经常查过一个单词后仍觉得没懂这个单词的意思,总是似是而非。
最后附上《德国民法典》271条a(随手摘录)的原文,给大家领略德语之美。
答主德专,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只是单纯的交流应用(当然笔头上的工作另当别论),不难。德语是一门逻辑性特别强的语言,指代非常明确,有歧义的情况非常少。而且德语发音清晰,听起来不像英语什么的那么百转千回,比较好辨识。
如果有人说什么变位变格好复杂啦,阴阳中性好变态啦,小舌音多难发啦,这个人多半是初学者。其实单纯口头交流的时候这些细节我也经常出错,但德国人并不care这些鬼,真正使你德语进步的仍然是词汇量,当然我想这适用于每一门外语。本人初中开始就念外语校,接触过的外语也有好几门,但接触久了就会发现,其实语言都有通性,掌握了语法基础就会发现,这些语言架构也就那样,但词汇量(包括介词动词搭配等等,这些才是大头)提不起来有卵用。
而一上来就吐槽小舌音的,我们日常交流并不会care这个事情,我初学的时候也像所有人一样苦练小舌音,发现自己能清晰地发好时激动得见人就炫耀,然而没有卵用,因为根本不需要。好听的口音是不太需要把小舌发得根根分明的,只是有那个意思就行了,小舌太重除了语境下需要强调的时候,多数人会觉得这人有点作。而且德语并不难听,说德语难听的是自己说得难听。现在再看到有人说的德语难是因为说小舌音怎样,变格变位复杂怎样怎样就只好笑笑然后走了。
因为马克吐温就是这样觉得的。除了那句Das Leben ist zu kurz, um Deutsch zu lernen。还有吐槽帝对于德语难度的描述。真是男默女泪啊!
我经常去海德堡城堡看珍藏品展览,某一天城堡管理员着实惊艳于我的德语。我完全是用德语同他对话的。显然他对此很感兴趣,等我叽里呱啦一通德语后,他说我讲的德语十分罕见,也许可以用“独特”来形容,他还想把我的德语添加到博物馆馆藏。
要是他知道我花费多少精力习得这门语言,那他一定得知道任何收藏家倾家荡产都难买到我这一藏品。那时我和哈里斯刻苦学习德语好几周,虽然进步不小,可也是困难重重,更别提这期间还挂掉了三个德语老师。没学过德语的人压根不知道这门语言有多么晦涩难懂,错综复杂。
当然再也没有比德语更加草率松懈,毫无系统的语言,而且还如此变化无常,难以参透。学习德语的人十分无助地在德语的海洋中沉浮,当他以为终于掌握了十种词性变化规则的时候,德语书翻到第二页,上面却写着:“现在同学们请认真记录以下单词的特殊变化。”眼睛扫一眼才发现特殊变化的比规则变化的多几倍。无奈之下只好再硬着头皮学下去,寻找下一个落脚点,下一个危险区域。这些就曾经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我学习德语的经历。每当我以为已经掌握那令人晕头转向的德语四格时,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介词一插入句子,整个句子就又乱套了。(译者注:德语的四格,特别是第三格和第四格要与相应的介词搭配)比方说,书本上提问例句是关于某一只鸟的(书上尽是些没啥营养的问题):“鸟在哪里?(译者注:即咱们初中英语课本上类似的问题:“where is the book—书在哪里?”)”书上的回答是:“那只鸟在铁匠铺里等雨停。”当然没哪只鸟真会这样,但书上是这么说的!好吧,我开始搜肠刮肚尝试用德语作答。德语的语序与英语恰好相反,得将英语句末词提到德语句首。我这样回答道:“(下)雨是阳性词,也许是阴性的,又好像是中性的,总之要定性还真不是件易事。那么,此时我要用的时候它是啥性就啥性吧。出于本人对科学的爱好,我假定它应该是阳性的。接着说,雨就是阳性的了,如果单单是提到‘雨’这个词,没有任何语义场,那它该是主格(译者注:即主语)。但是如果雨在下,正如一般所说的,雨落在地上,那它该是静态动词了,得用第三格dem修饰(译者注:德语中静态动词搭配第三格,动态动词搭配第四格,俗称“静三动四”)可问题是,这雨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下着呢,很可能在给那只鸟添乱,让它飞不了,那这就是动作行为了,得用第四格,修饰词从dem变成den了。”现在语法部分解决了,我自信满满地用德语回答道,“因为wegen下雨den Regen”那只鸟在铁匠铺里。可老师很友好地泼了我一盆冷水,说句中凡是有“wegen”一词,那无论如何后面的词都得用第二格,所以咯,那只鸟停在铁匠铺里是“wegen des Regens(因为下雨)。”
注意:后来一位资深学者告诉我,在某一特殊复杂的情况下,人们可以用“wegen den Regen”(译者注:即后面词可用第四格),就是只能跟“雨”搭配使用。
德语里有十类词,每一类都不是省油的灯。德语报纸里,一个极其普通的句子,都是一件庄严又不失精彩的珍品。句子老长,夹杂着变位动词,还有作者即兴造出来的复合词(通常都是字典里都查不到的),就这样,七八个单词拼缀成一个单词,完全是无缝连接,即看不到连字符的长单词。(译者注:德语有一些单词完全是好几个单词组成的冗长单词)句子里带上14到15个不同主语,每个都嵌于各自插入语中,左一个右一个插入语拖着3到4个小插入语,里三层外三层。终于,所有插入成分组成的句子一部分置于这个庞大句子的前面,另一部分置于句中,接着句子动词姗姗来迟,这时候你才恍然大悟,明白文章作者在讲什么。(译者注:德语动词通常置于句末)在我看来,作者通常还要在动词后面堆些修饰词,诸如“haben sind gewesen gehabt haben geworden sein”,句子才算大功告成。料想这些闪亮句末修饰词是作者标志性的结尾词,完全没必要,不过作者们还真喜欢这样做。德语书只有在镜子里看,或者倒立着看才行,这样才能将颠倒句序转正来阅读。可我还是认为,外国人要学会读懂德语报纸简直比登天还难!
即便是德语书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报纸一样插入语泛滥,虽然有时插入语只有短短几行而已,这样一来,等你终于看到句末的动词,前面的内容你还记得,那么你至少还能明白整句意思。在一本德语畅销小说里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中只有一丁点插入语罢了。那么我来直译一下,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中间还加了插入语括号和一些连字符,要知道,德语原句中可啥都没有,读者唯有迅速看完好几行的句子成分,找到句末的动词才能看懂。
“当他走在街上,同这位(穿着时下最流行绸缎料子的衣裳,毫不做作的)政府官员妻子遇到了,”
“Wenn er aber auf der Straße der in Sammt und Seide gehüllten jetzt sehr ungenirt nach der neusten Mode gekleideten Regierungsräthin begegnet.”
这个句子摘自于玛莉特女士的《老曼姆塞尔的秘密》一书。整句完全符合标准的德语语法,然而你会发现动词距离句首是多么遥远。在德语报纸上,句子的动词干脆都被搁到下一页,我听说有的时候编辑们被某一两段文字的篇首和句中内容深深吸引,以至于落下动词直接就打印出来。那时读者们只有干瞪眼,不知所云咯。
我们英语文学中也存在插入语成分冗长的毛病,常常见诸于书籍与报刊之上,可这些完全是手笔青涩的作者或者扯淡不清的学者才会犯的毛病。而在德语里,这却无疑是写作手法熟练,独树一帜,努力想让读者明白的作者的写作标志。(译者注:马克·吐温在此故意在名词前用了一串修饰语来阐述这个冗长插入语问题)事实上德语句子不清不楚的,怎么可能让人明白!连官都得有相当明锐的洞察力才能知晓一切。作者的思路肯定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肯定会不守常规,当她写道一个男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政府官员的妻子,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她非要让两人停下来,好让她往中间塞进一大段关于女人打扮的描写!简直是荒唐至极。这就好像是牙医正用镊子钳住你的一颗牙齿,你都快紧张到窒息了,在这绝命一拔牙的前一刻,他老人家杵在那里开始给你唠家常!!不管是文学还是拔牙,插入停顿都糟糕透顶的。
德国人还有另一种插入语方式,那就是把好端端一个动词劈成两半,前半段放在精彩章节的开头,后半段放在本章末尾。还有比这更让人迷惑的吗?这便是传闻中的“可分动词”。德语语法中的可分动词泛滥成灾,动词两部分隔得越远,句子的作者越是得意于自己的“作品”!作者们最爱的一个动词就是“reiste ab(departed)”,离开,逝去的意思。我从一篇小说中摘了个句子,缩减一大段后如下:
“卡车发动了,他离——亲吻了母亲与姐姐们,再一次将心爱的格雷琴拥入怀中,小格雷琴穿着朴素的白棉布衫,蓬松松的褐发间簪着一朵夜来香,她摇摇摆摆走下台阶,昨夜的惊恐与兴奋分明还写在她稚嫩白皙的脸庞,可她仍愿意将有点生疼的小脑袋歇在他的胸前,因为她视他比生命更重要,——开了。”
尽管如此,也没必要揪着可分动词不放。反正论谁都早晚会发飙的,要是不听劝告,他还真读下去了,那最后的结果不外乎是“在沉默中死亡,或在沉默中爆发”。德语中的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是十足的麻烦事儿,真该被剔除掉。譬如,同一个词“sie”,可以表示“你”、“她”、“她的”、“它”、“他们”、“他们的”。想想吧,一门语言贫瘠到一个单词就要表示六种意思,更别提这单词只有三个字母而已。再好好想想,你永远别指望弄明白说话者到底指的是谁,真是令人愤慨。所以要是陌生人对我说起“sie”,我真想立马毙了他。
现在咱来看看形容词。本来形容词嘛,简单就好,可这门语言的发明者,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非要瞎折腾,弄得复杂得要命。当我们想说我们的“好朋友(们)”时,只有一种形式,简单明了;到了德语里,可大相径庭了。当德国人开始用形容词的时候,他左一个变格,右一个变格,变到最后单词面目全非。真是同拉丁文有得一拼。(译者注:相对于英语、荷兰语、瑞典语这些日尔曼兄弟语言而言,德语的语法变化是相当复杂的。但和俄语、波兰语、拉丁语等非同族语言相比,德语的屈折变化相对来说又是简单的。)譬如,他说:
o第一格 — Mein guter Freund, my good friend.
o第二格 — Meines guten Freundes, of my good friend.
o第三格 — Meinem guten Freund, to my good friend.
o第四格 — Meinen guten Freund, my good friend.
o第一格 — Meine guten Freunde, my good friends.
o第二格 — Meiner guten Freunde, of my good friends.
o第三格 — Meinen guten Freunden, to my good friends.
o第四格 — Meine guten Freunde, my good friends.
现在让疯人院的候选者试着记下这些词尾变化,估计他记完马上就能进疯人院了。在德国宁愿没有朋友,也好过为他们瞎操心。(译者注:作者所指是德语的“朋友”一词需要变格十分麻烦,所以这“朋友”不要也罢)
这些麻烦还仅仅是变格“一位要好的男性朋友” 而已,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涉及到阴性名词,中性名词,变格更是够呛。如今这门语言的形容词比瑞士黑猫还多(多如牛毛),而且个个都要严格遵循变格法则。困难吧?麻烦吧?这些形容词都还不够贴切嘞。曾听过一位在海德堡学习的加州学生,如此心平气和地说,他宁愿少参加两次酒会,都不愿意碰上一个形容词变格。(译者注:decline一词有拒绝;动词和形容词变格等意思。)
德语发明者想尽一切办法复杂化这门语言,貌似还以此为乐。比方说,德语里的房子(Haus),马(Pferd),狗(Hund)是这样拼写的,可要是它们作为第二格单数名词时,词尾还得加上“e”,变成Hause、Pferde、Hunde。问题是,名词词尾“e”通常也表示复数,就像咱英语复数的“s”。那么刚学德语的学生极有可能在头一个月里都错把第二格所指的单数“狗”当成复数的“狗”,一条狗变两条狗了。另一方面,许多德语学生可就损失惨重咯,因为他们明明是要买两条狗,最后却只得了一条狗,原因在于他们以为自己说的就是复数,而事实上只是第二格单数罢了。当然,语法上严格来说,卖家就有理可辨咯,要求他赔偿损失可没戏。
德语的所有名词首字母都得大写。这就省事儿多了,毕竟德语学习让人省心的部分少得可怜。我觉得名词首字母大写真不赖,因为一看就知道是名词。当然偶尔也会犯小错,错将人名(译者注:德语人名首字母也要大写)当成普通名词,还非要折腾出它啥意思。德语人名还总是有意义的,(译者注:如英语里的姓氏Blacksmith—铁匠,Carpenter—木匠,Thather—茅屋匠,Woods—小树林,等等)正好忽悠那些德语学生。某日我翻译一段话,说是“恼羞成怒的母老虎挣脱锁链,啃光了一片倒霉的枞树林”(Tannenwald:英文fir forest)。我还纳闷着,嘛意思呀,后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句中的Tannenwald只是个人名罢了。(译者注:“恼羞成怒的母老虎挣脱锁链,咬死了可怜的达能瓦尔德”)
名词都有性(阳性,阴性,中性),毫无规则可循,唯有死记硬背。要做到这一点人人都得有个备忘录似的脑袋瓜子。德语里,年轻女子没有性别,芜菁(译者注:外形酷似萝卜的蔬菜)倒是有。想想看这对芜菁是多大的赞赏,对女孩子却是大不敬啊。我从一本不错的德语主日学校书本上翻译了如下对话,咱来看看:
接着咱再聊聊德语名词词性哈:树是公的,树芽是母的,树叶是中性的;马是中性的,狗是公,猫是母的,当然公猫也是母的(译者注:德语die Katze猫不分公母);人的嘴巴,脖子,胸部,肘子,手指,指甲,脚,身体清一色是公的,脑袋是公是母还得看前面修饰词,而不看是谁的脑袋,因为在德国所有女人脑袋要么是公的,要么是中性的;轮到鼻子,嘴唇,肩膀,胸脯,手,脚指头可都是母的;头发,耳朵,眼睛,下巴,腿,膝盖,心脏,良心(conscience)压根无性可言,即中性。估计造字者对良心(conscience)的了解都是道听途说的。
一番剖析过后,读者就能了解德国男人认为他是公的,深入探究一番,也许会很疑惑。最后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只是个十足可笑的混合体。如果他能发扬阿Q精神,那么自己至少还有三分之一具有男子气概(译者注:即上段提到的三分之一的器官是阳性)。可转念一想,又只得灰溜溜地承认他不比女人或是地里一头牛强到哪里去。
的确在德语里,因为造字者的疏忽大意,女人是母的没错,可妻子却不是母的。妻子(das Weib)一词是中性的。那么,就语法而言,鱼是公的,鱼鳞是母的,卖鱼妇(泼妇)啥也不是,中性的。说妻子是无性,那是名不副实,很糟糕,可言过其实不是更糟糕嘛。德国人提及英国人用的是“Engländer”;加上词尾“inn”,就指代英国女人“Engländerinn”。本来这不就够明白嘛,可德国人非要再具体一点,前面还要加上指代阴性名词的冠词,写出来就成了“die Engländerinn”,意思是“阴性—英国女人”。在我看来,真是画蛇添足。
好了,等学生们学完不计其数的名词词性,前面还有困难候着呢,因为要说出来名词的阴阳,舌头都得打架,所有的“她”、“他”、“她的”、“他的” 都干脆用“它”来替代。即便脑袋里想好了一个德语句子,“她”、“他” 怎么用也都想清楚了,可鼓足勇气要说出来的时候,歇菜了。先前辛辛苦苦想好的阳性,阴性,一股脑出来都变成“它”了。
说学德语,语法难什么的都是其次。你可以拿糖果逗德国小孩子,那些洋娃娃们会对你说,mir, mir,mir~(咩,咩,咩)\(≧▽≦)/
1. 没有美剧,动漫或者韩剧那样的,以大量语言为载体的,通俗吸引人的文化产品流水线。我愿意吃饭时候看个美剧,但除了屌丝女士,我真没兴趣看德语节目… 我最近一次看德语电影是前年,英语配音影片Die Wand, 看完整个人都抑郁了… ⊙▽⊙
真实的感受是,觉得德语最简单的时候是b2及b2以下的时候,每天和变位等纠缠的时候,我觉得繁琐,但是并不难。
考出c1后再怎么提高呢?我开始背单词。开始德语单词解析。打个比方,词汇是语言的血液,词汇是最基本的,德语很多动词都是同时及物,不及物,还有反身,三位一体的。这种情况在英语里很少见。更令人发指的是,很多动词在及物和不及物的时候表达的意思还不同。
如果谁在语法上就放弃,你就不用想着学会这门语言了。语法是最简单的部分!
德国人的口语表达方式和从教材中学的简直是不在一个面上。平时和德国朋友聊天,没什么大问题,都ok, 其实是他们在迁就我。
打个比方,我看英语无字幕电影,能懂90%左右。但是德语,只能懂60%。
阅读不难了吧? 英语阅读除了古英语的书啃起来有难度,现代小说,根本不遗余力啊。可是德语呢?要进入小说,还不是那么轻松。很多语法根本就被作者无视了。如果死抠语法,简直在作死!
不想说了,滚回去看书,忍不住吐槽那些说德语不难的人。说德语不难我遇见的除了德国人,还有一个在德国生活过10多年的回国的德国老师,在德国读的德语专业。我说德语很难的时候,他也只是说,wirklich? 没有说nein.现在想想,他是不是只是在鼓励我学下去?
当然,每门语言要学到高级以上都不容易。但是,德语考过c1,才有种入门的感觉。
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吧。 专四认真复习了不到两星期。成绩为90+分,可以有一些发言权么?我从不背单词。 高中学英语我也发现自己没怎么背就能够记住,课本每个单元的后面的生词表我是从来都不背的。 所以大家说的名词阴阳性单复数,词尾都不是最难的,这些东西记住就行了,是比较机械化的过程。
在德语学习中,我认为最难的地方在于理解句子或文章以及掌握该语言在其他领域的使用,如经济,法律,体育,科技,文学等等……
关于理解句子 ,要理解单词什么意思吧,德语单词相当难。 往往只知道单词的汉语意思是不够的,单词的用法及真正的含义要看德徳词典。 朗式和杜登有时都要看,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费时的过程。现在一些常见的只看汉语解释还是不行,比如介词的全部用法都要经常看,像是komisch 和lustig 用法对比,kaum war die tour vorbei. 中kaum 的意思,这些都是决定你是否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第二点关于德语其他领域知识的掌握过程,要求学习者都丰富的背景知识,不过大部分学习者都没有,所以掌握这些东西相当困难。 不仅需要查许多单词,还要看很多中文资料,往往理解这些德语部分就非常耗时了,此外德语单词又臭又长,很多单词都是直接拼在一块的,有时候意思也不容易把握,还有各种前缀……
我已经尽量找逻辑写这篇答案了,写完发现德语的主要难点还是在于要背的内容太多,以及需要学习者本身就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否则这个过程便是去西天取经般艰难,要每天在图书馆长时间磨屁股长达8小时以上……
Fernweh/Sprachen/Battled Depression
我德语目前入门了四个月,两个月在德国上了A1,最终的考试成绩还不错(98/100,其中听力90/100,阅读100/100,语法100/100,口语100/100,写作100/100),现在在家里一边自学A2一边在Lingoda上网课,准备明年年初再回德国继续念德文。
德语相比英语确实要“难”一些。但是一门语言难,不是说它高深晦涩,而是它和你的母语或者已经掌握的语言有很多不同,你的大脑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习惯,去适应。
没错很多语法书里总结了很多规律,然而规律常常伴随着特例,数量之多的确让人头疼。
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个人觉得直接记忆比较快。建议使用频率词典,或者背词APP,如memrise。
刚学德文的时候,一开始的两章内容都自我感觉良好,词性神马的多看几遍多说几次就会了,直到开始接触大量的可分动词和不规则动词,难度一下子就上去了。可分动词说起来并不难,无非就是把词干放在句子的第二位,前缀放句末,比如:Ich rufe dich an. (这里的动词原形是anrufen)。难的地方在于动词的词意,同一个词干加上各种各样的前缀,意思就完全改变了。
在A1的时候,你会接触完成时(德语口语中谈论过去的事情时最常用完成时而非过去时。) 这时你会遇到大量的不规则动词,比如gehen的过去分词是gegangen,probieren的过去分词是probiert,treffen的过去分词是getroffen,等等。
我的学习资料是英文的,简单说一下英文版的德文教材是怎么阐述“格”这个概念的。这里只概述前三个格(nominative,accusative,dative),genitive目前我掌握的还不太好。
事实上,格应当是德语最让人头疼的地方之一。现在通过四个月的学习,我慢慢习惯了德语的这样表达,开始觉得德语就应该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德语一直吸引我的原因。
德语一个句子中有很多的词尾的变化,比如前面很多答主提到的形容词词尾变化。学习德语不要在一开始太过于纠结于这些细节,要勇敢的去交流,有错误指出来才能学得更快。如果你一直担心会说错,反倒会给你的信心带来很大的打击,得不偿失。德国人大部分都不会太在意你的语法错误,毕竟你还在学习的路上。
1. 德语是phonetic的。这意味着你听到什么就能写下什么。发音极为规律,很少有例外。
2. 德语和英语同是Germanic language. 两种语言有很多交叉重叠,大部分中国学生在学德语前都多少有英文的底子,对学习德文有很大的帮助。
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德文的句子很多时候从句都是用逗号隔开的,这意味着你的大脑有更多时间停顿。我去美国读研前考过两次GRE,英文很多长难句没有一个逗号,个人感觉长难句上英文更难一些。
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也要尽可能的让学习过程有趣。比如可以换着花样记笔记,像我这样(*/ω\*)
最后给自己的德语总结网站“German from Day 1”打个小广告。这个网站是有很多我作的总结,包括很多语法和语音。最近没有太多时间更新,但后续我会陆续上传自己的学习总结。很期待有小伙伴能和我一起学习德语,一起进步!
德语的难只是初期的难。每个人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母语或者已掌握的语言相比较。尤其对于汉语母语者,德语语言系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英语不同,德语出现了性、格这样让中国人不熟悉的概念,加上动词的位置不是在主语之后,而是经常要放在句尾,所以大多数人一入门回觉得这门语言难爆了。
严密的语法结构让我们在后期学习的时候豁然开朗,相较汉语,无法从语言学解释的语法现象屈指可数。
1)因为没有将德语学好的迫切需求,至少没有太有必要将德语学得和英语一样好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