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332997463 | 0755-33151996

20201675

录音棚装修公司

时间:2019-09-25 点击:752次

摘要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 六根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

  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它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俱舍论》卷一:“法种族义是‘界’义……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

  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普光正见如来对颠倒女人宣说了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新乡配音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四谛:梵文Catursatya的音译。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苦、集、灭、道四谛。“谛”为佛经中所指的“真理”。

  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

  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

  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可有生灭,犹如束芦。

  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五阴:阴,指阴覆、阴云。阴能遮蔽我们真如佛性的光辉,如云蔽日。另阴同蕴,积聚、蓄藏之义,众生均为五阴积聚所成.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者真实不虚,又此四谛乃圣者亲证,所以又称四圣谛。苦谛指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迫,有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八苦。集谛指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根本烦恼有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灭谛指灭尽烦恼惑业之结使,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入无余涅槃。道谛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至涅槃,故谓之道。

  十二因缘法:众生自性本来清净,由于一念无明妄动,便有了行为造作之性,有了行为造作之性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有了六根出胎后就有六种觉触,有六种觉触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有爱念之心,对所爱之境贪取不舍,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及一切忧悲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之性?没有行为造业之性,那里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里会有胚胎的色身?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的存在,没有了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觉触,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贪取,没有贪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新乡配音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悲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能觉悟此理者便是辟支佛,便是缘觉乘人。

  

  

  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処、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四谛:四谛法,从须陀含(逆流)。斯陀含(修惑)。阿那含(不来)。阿罗汉(不生)。苦集灭道。

  这些都是修行过程的印证果位。也大都在佛经典中找到解释,名词可查找佛学词典都有解释或在网络也可。这也是我们人身上的感官和人心意识的関系,造成这个世界人类乱象之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