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8 点击:711次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巴中配音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丑的存在;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为存在不善良。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道德经》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巴中配音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个人认为可以解释为: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而且以所谓的美的标准去标榜美,都知道善(个人以为是好的意思,既与美近义)并且以善的标准去标榜善,这是不好的,巴中配音这就说明他们不知道美,善(这里认为恶与不善同义)。文义是善与美的行为标准都发自内心感悟,既有其主观性,没有绝对的美,没有绝对的好。
美丽如果有了一个模式一个概念,那这个模式概念就不是美而是丑恶了,善良世人所谓的美或是不美,善或是不善,都是带有强烈主观意思的,不是真正的善
关于这句话现在的争议很大,因为对《道德经》的理解人人不同,你每看一遍《道德经》都会给你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