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332997463 | 0755-33151996

20201675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什么意思

时间:2019-10-26 点击:1835次

摘要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大象无形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大象无形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白话翻译: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

  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原文:“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翻译:越方正的越没有棱角,越大的器具越要最后完成,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也就是说,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老子《道德经》提出的“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其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超然洒脱之声,追求的是一份悠然的意境。古琴是公认的符合其观点的乐器。自古“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道教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教理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

  展开全部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老子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对我们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有帮助。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应解释为“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在现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更代表一种将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热烈深沉而

  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拥有这种智慧的人不用刻意地去想什么、做什么,便自然无形地把情感使用到最值得、最有意义的地方去,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展开全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意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老子认为: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