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9 点击:554次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齐宣王听了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从此,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其实南郭处士压根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笑话着。大家嘲笑他不懂装懂,没有什么真本事却好蒙骗人,终于混不下去。然而,换一种眼光来看或者是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南郭先生还是很有“本事”的。齐宣王喜爱吹竽,又好讲排场,所以,他那个吹竽的大乐队,就有300人。他常常叫这300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看到了这机会,便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接纳了他,并给了他很高的薪水,把他编在吹竽大队里。——瞧瞧南郭先生这非凡的胆识吧。南郭先生深知喜欢排场的人最好蒙骗,越是“热闹”的阵势里越有空子可钻。齐宣王好听竽,本无可厚非。可他动不动就要300人一起上,而且进人的时候也不考试,这就是他的不对了,这不是自己露出空子来请人钻吗?南郭先生从宫廷奏竽那浩大的排场和那热烈的阵势里一眼就看穿了齐宣王骨子里的好大喜功和形式主义,这不恰恰说明了他的见识非凡?最绝的是对吹竽一窍不通的南郭先生竟能牢牢抓住机遇,一举混进宫廷竽乐队里去吃香的喝辣的,硬是闯出了一条“混混”就业的新路子,其示范意义不可小看。南郭先生是不会吹竽的,每逢吹竽,就混在大队里,英语趣配音下载安装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地混过去,不曾出过毛病——好一个身手了得的南郭,在一个业务性如此之强的专业技术部门里竟然能够混得如此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堪称千古演技第一。没有高超的表演才华,没有一套纯熟的“混”的技术,他南郭能在一大群专家学者堆里外行冒充内行而且做得滴水不漏不露丝毫破绽?也许,有人已经看出了南郭先生的庐山真面目,可南郭先生凭着他炉火纯青的处世艺术硬是把事情摆平了。无论哪一种情况,南郭的演技与混世术都堪称千古独步。今天各机关各部门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混混”们算起来也许都是南郭的后裔,只是其混世之才到目前也没见谁超出其老祖宗。谁知,等到齐宣王死了、齐闵王接替了王位,这个接位的齐闵王和宣王的脾气不同: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要叫那些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得到这个消息,就赶紧偷偷地逃跑了。——一见风向不对,马上就撒丫子开溜,南郭危急关头的果断选择,同样表现出了其非凡的素质和才能,“识时务者为俊杰”嘛!要是换成个不识风向的呆鸟,只怕早就被齐闵王以“欺君之罪”取下项上人头了!至于有人批评南郭先生未能未雨绸缪早点安排好一条更理想的退身之路,话虽然对,英语趣配音下载安装可毕竟谁也没长着一双后眼睛呀,对南郭来说,这姑且也算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