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9 点击:621次
此章描述一个君子的容颜气度,三种变化,并不是君子的本身变化,而是从交往者与君子的关系逐渐接近的角度来说的。这一段话是一幅形神兼备的学生心目中的孔子的画像。
君子有三德、三畏、三乐、三戒、三思、三变、三省、三愆子曰:“君子有三德:仁而无忧、知而不惑、勇而不惧.”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子曰:君子有三戒:少壮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曰:
“君子有三思: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侍君子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今译]子夏说:“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庄严可怕,靠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 德国和意大利在地理位置上虽然相距很近,但是这两个民族的性格却相差很远,德国人做事以严谨刻板闻名,意大利人以待人热情奔放闻名。所以,德国人对意大利人的评价是:“你非常令人可亲,但是无法令人可敬。”,意大利人对德国人的评价是:“你非常令人可敬,但是无法令人可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严谨还是随意,不管是严肃还是活泼,都各有优劣。 子夏在这里通过“君子有三变”的论述,是给君子们怎样把握“庄严”和“和蔼”的度树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性原则”,也就是说该庄严的时候就要庄严,该和蔼的时候就要和蔼,该不该的判定标准是“理性原则”。所以子夏说的看起来的三变,本质上依然是一以贯之的不变。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时常看到管理者有许多“两变”:对上司的态度一变,对部下的态度又一变。上司在场时工作态度一变,上司不在场时工作态度又一变。听到表扬时一变,听到批评时又一变。面对赞同意见时一变,面对反对意见时又一变。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13.26』,意思是说,“君子安祥而不傲慢,小人则傲慢而内心不安。” 小人为什么表面上很傲慢,内心却不安呢?因为小人往往需要根据对象而经常调整自己,而君子却一视同仁。 绝大多数管理者、尤其是刚刚踏上管理者岗位的管理者,往往都面对该以怎样的心态与人相处的困惑。太随和了,担心别人说自己说话缺乏权威,让人轻视,太严肃了,又担心别人说自己说话官腔官调,让人反感。在批评部下时,如果你说话的语气太过温和,担心部下误会你好说话,因而无法认真反省错误;如果你说话的语气太过严厉,又担心部下误会你太苛刻,因而对你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的思考是:在管理和培养部下的时候,究竟是多批评些好呢?还是多表扬些好呢?批评多了,可能会打击部下的自信心,部下会误以为在上司的眼里自己怎样都做不好,因而挫伤了继续提高的热情;表扬多了,可能会削弱部下的反省心,部下会误以为在上司的眼里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因而失去了继续提高的欲望。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困惑就不难发现,这些困惑和担心都是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别了人身上,即别人怎样,我将怎样。这样不但操作起来比较难,效果往往也很难把握。所以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又比较有效果的做法是、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怎样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呢?用范仲淹在《乐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俗点说就是以平常心待之,以不变应万变。不管自己在担当管理职位之前和之后,待人接物的心态都不要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不管是面对上司还是下级也都一视同仁,这样也能同时获得上司和下级的好感。俗话说得好,配音属于什么专业“诚于中而形于外”,只要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言谈举止也就会流畅得体、这些困惑也就自然云消雾散了。 管理者能否做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呢?我想如果有心,也是不难做到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不拘言笑,否则有失庄重。在工作中与人对话时要尽量平静温和,即使是批评对方,也要尽量温和平静,切忌以愤怒亢奋的语气与人对话。在工作中的对话要有原则性,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批评的要批评。《论语》中对孔子的评价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⒎38』,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暴烈、诚敬而安祥。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一个人修炼到了这样的境界会不会太没有情趣了?有这个可能,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如此,也就是说必须学会控制你的情绪。为了增加你的情趣、调节你的心理,所以需要将上班和下班区别开来。或者,正是因为在上班时间内如此缺乏情趣,下了班之后的各种娱乐和消遣才会让我们觉得那么趣味无穷,才能消除我们工作中的疲劳。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外资企业每年都要专门安排管理人员、职工、甚至还包括职工家属一起聚会旅游等。 许多企业都给职工配发工作服,但是对于工作服的作用,许多管理者并不清楚,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企业中,往往穿工作服的都是车间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办公室后勤人员等都不穿工作服。因为他们觉得,穿工作服只是为了安全防尘等。其实,工作服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随时提醒自己:我们现在是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在管理规范的企业,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每个人的工作服都穿戴整齐,即使在工作时间出差,也是穿戴工作服出去。 在管理规范的外资企业,不但要求每个工作中的人都穿戴好工作服,而且许多企业为了能一眼就分清每个人在企业中的管理职位和工种,会设计不同的工作服。比如将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服和制造车间的工作服相区别,将班组长的工作服与普通员工的工作服相区别,将维修保养人员的工作服与流水线上的工作服相区别。将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与制造部门的工作服相区别等。还会要求职工在工作时间内,以管理职位相称呼。这些也都是为了随时提醒每个工作中的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当然,如此区别不同的工作服,还有利于现场管理,可以有效防止职工在工作时间内串岗、擅自离岗等。 工作服除了在工作中的防尘、安全、标识之外,还提醒每个职工自己是处于工作状态,当你穿着工作服走出企业的时候,你还代表着企业的形象。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的话严厉不苟。”
这句话选自《论语》。描述的是一个君子的容颜气度,三种变化,并不是君子的本身变化,而是从交往者与君子的关系逐渐接近的角度来说的。这一段话是一幅形神兼备的学生心目中的孔子的画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子夏说:“君子在外人看来似有三种变化:远远望着,庄严可畏;靠近他来,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严厉不苟。”
俨然,貌之庄。温,色之和。厉,辞之确。即,接近义。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德浑然。望之俨然,礼之存。即之也温,仁之著。听其言厉,配音属于什么专业义之发。人之接之,若见其有变,君子实无变。
子夏,姓卜名商,卫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子夏是继孔子之后,系统传授儒家经典的第一人,对儒家文献的流传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后世誉为传经之鼻祖。
子夏还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子夏在传播儒家经典、发扬儒家学说、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以及培育具有法家特色的弟子等方面都贡献卓著。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的话严厉不苟。”
此章描述一个君子的容颜气度,三种变化,并不是君子的本身变化,而是从交往者与君子的关系逐渐接近的角度来说的。这一段话是一幅形神兼备的学生心目中的孔子的画像。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此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章、492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