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9 点击:3174次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虽然住在姐姐家里生活舒适,但是由于姐姐家病人和客人太多,影响她的学习,玛妮雅说服了姐姐,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准确地说,这只是一间阁楼,没有暖气,没有煤气,没有水,也没有电灯。
她拼命地苦读,甚至忘记了照顾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她晕倒了。姐夫赶来一边仔细地给她检查身体,一边问她都吃了什么东西。她头一天晚饭只吃了一把萝卜和半磅樱桃,一直学习到凌晨3时。姐夫把她接到家中,在姐姐一家的精心护理下,她才恢复了健康。
玛妮雅就这样苦读了两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在莫言上高中的时候,莫言家里做了个猪圈,养了几头猪,没到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但是等猪长大后,猪的胃口变大了,饲料也不够吃了。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莫言父亲整天为着猪圈里几头猪愁眉苦脸。
这个时候事情发生转机了,有一次莫言在学校到了吃中饭的时间,莫言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莫言这个时候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想法到好办法的莫言马上就通知了父亲,父亲听了更是一拍大腿第二天就跑去学校收拾馒头剩饭。
莫言父亲每次在学校拾馒头剩饭时,莫言很多同学眼里就是一个“丐帮帮主”,尽管是这样,莫言并没有因为同学的冷眼就一蹶不振。他的同学可能谁都没想到,就是他们眼中的丐帮帮主,几十年后,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小小年纪的他,不光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心灵上的折磨,未来对于他来说,简直一片黑暗。每每看到别人蹦蹦跳跳,活跃在运动场上时,他的心就如同被刀绞一样难受。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上最不幸、最可怜的人,活在世上,除了给父母和社会带来拖累外,根本没有丝毫的益处。
关心他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不免叹息,心想,这个孩子完了,也许一生都要依靠父母养活。
有一次,他绝望地对母亲说:“妈妈,你让我死了算了,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只会给你们带来麻烦。”
儿子的请求,让母亲的心都快碎了。说实在的,母亲的心里比他还要痛苦,因为孩子的不幸到了母亲那里,常常是要加倍的。母亲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但她强忍着没让它落出来,因为母亲知道,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鼓舞和温暖,而不是伤心和眼泪。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郑重其事地问:“孩子,你听说过上帝造人吗?”他点了点头。母亲又接着说:“孩子,其实,上帝是很公平的,他造就了你这方面的优点,就一定会造就你那方面的缺点。
比如,上帝赐予了你智慧的头脑,就可能不会再赐予你漂亮的面孔;赐予了你强健的体魄,就可能不会再赐予你细腻的思想;赐予了你动听的歌喉,影视配音模仿就可能不会再赐予你敏捷的身手……
因此,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但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缺陷。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优点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为自己的缺陷自暴自弃。
每个人都有他自身存在的价值,有的人在科学上作出贡献,有的人在文艺上作出贡献,有的人在体育上作出贡献,有的人在建筑上作出贡献……虽然你的双腿残疾了,但那只是上帝跟你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相信他一定会在其它方面补偿你的。”
听了母亲的诉说,他的灵魂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里立刻充满了阳光,原来上帝没有抛弃自己,活着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
从那以后,他不再为身体的残疾自卑、烦恼,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学习。多年后,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就是191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获得者罗伯特·巴雷尼。
2013-09-11群英荟萃 中学时代的杨振宁聪明而早慧,数学念得非常好。有一天,他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从心底里盼望儿子有出息的杨武之,十分清楚诺贝尔奖的份量。他鼓励儿子说:“好好学吧!”没想到,这个玩笑,在西南联大一传十、十传百地传了开来,人们戏言:“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从父业攻读数学而学物理?哦,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高中时只读过化学而没有读过物理,所以他报考联大时考的是化学系。可1938年11月底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又转到了物理学系。联大1938年入校的新生里,16岁的杨振宁,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此时的西南联大,学生宿舍是土墙茅草房或土墙铁皮房,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影视配音模仿下雨时会叮叮咚咚响个不停。教室的地面是泥土地,没过多久就变得七坑八洼。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会被吹掉下来。听课坐的是在椅子右边安上一块形似火腿却只能放一本书的木板的“火腿椅”。但师生们苦中作乐,幽默地称吃的掺带谷子、稗子、沙子的糙米饭是“八宝饭”,穿的通了底的鞋是“脚踏实地”,前后都破洞的鞋是“空前绝后”。
杨振宁 西南联大在学制和课程编制上,采取“学分制”为主体的“共同必修课”和“选修课”三者结合的制度。大学本科四年,必须学满130—140个学分(各系不完全一样),经考试合格(任何一科都不准补考)才能毕业,因而不少学生考取联大却读不到毕业。在联大接受过教育的8000余人中,正式毕业生只有2522人(休学、参军者不计在内)。到1942年7月毕业时,联大物理学系最终完成学业者只有9人。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本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这栋宿舍是年久失修的二层小楼。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影视配音模仿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不过,杨振宁在读时的物理学系和物理学部,教授们虽想方设法办起了普通物理、电学、光学、无线个实验室,但由于缺乏仪器,实验不足,研究工作只好偏重于理论方面,教师们的研究成果也大多限于理论上的探讨。
1944年7月,研究院6位研究生毕业。此时,获理学硕士学位的杨振宁才21岁,也是6位毕业生中年龄最小的。
杨振宁在联大短短的6年,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振宁于《读书教学四十年》中回忆说:“我在联大读书的时候,尤其是后来两年念研究院的时候,渐渐地能欣赏一些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6年时间里(1938—1944)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