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30 点击:1161次
1、《大海航行靠舵手》,原名《干革命靠的是思想》是由李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的一首歌曲。该曲是一首歌颂思想的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工农兵群众学习著作的热潮,也因此该曲在文革时期传唱度极高。该曲歌词简短,曲调明快,琅琅上口。
2、《社会主义好》希扬作词、李焕之作曲。歌曲进行速度,旋律奋发激昂,高度颂扬了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新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同时唱出了全国人民坚决跟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
3、《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歌曲。藏族民歌,由玛卓作词,李谷一原唱。据说其原曲是一支古老的酒歌,一般用于宗教的仪式。新编歌词以后的《北京的金山上》在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唱响,一首短小明快的歌曲竟然有着如此强大而久远的生命力,让人不胜感慨。
4、《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文革’当中第一首用圆舞曲的形式写的军歌,初名《我守卫在海防线上》,后改名为《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由满族歌唱家胡宝善于1973年创作,作词作曲胡宝善。
5、《东方红》由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是当年陕甘宁边区新民歌的代表作。这首最早在陕北传唱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的深情,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因此流传极广。
原名《干革命靠的是思想》,由李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的一首歌曲,创作于1964年春天,曾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稍作曲子上的修改。该曲是一首歌颂思想的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工农兵群众学习著作的热潮,也因此该曲在文革时期传唱度极高。该曲歌词简短,曲调明快,琅琅上口。
这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骑白马》演变而来的歌曲。解放后由李焕之重新填词。文革中,每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前,都要有很慢的《东方红》的音乐,另外,文革时,各种文艺演出也统一着形式,从中央院团到地方各学校、工厂、农村、部队的宣传队,开场舞都是《东方红》。而且,要演唱两遍,第二遍是翻高变成降B调的。
发行于1957年,希扬词、李焕之曲。歌曲进行速度,旋律奋发激昂,高度颂扬了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新中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同时唱出了全国人民坚决跟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文革当中第一首用圆舞曲的形式写的军歌,初名《我守卫在海防线上》,后改名为《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由满族歌唱家胡宝善于1973年创作。
这是思想宣传队首选的舞蹈之一。《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歌曲,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这首歌里的金山是把北京比喻成神山,把毛主席比喻成神,抒发藏族同胞对党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这首歌是创作及流行于后期的一首政治歌曲。最初诞生于批林批孔运动期间的1974年,后来在批邓运动中被一派利用作为宣传歌曲,配音上海从而在全中国广为传唱。
歌曲的音调激昂,歌词激烈,充满斗争意味:“无产阶级(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就是好,就是好。马列主义大普及,上层建筑红旗飘。革命大字报(嘿),烈火遍地烧,胜利凯歌冲云霄。七亿人民团结战斗,红色江山牢又牢。”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采纳数:18813获赞数:1025842004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指数学院向TA提问一、 《东方红》
文革中,每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前,都要有很慢的《东方红》的音乐,然后才是男、女广播员庄重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接下来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前,又要播放《东方红》完整的歌曲。每天晚上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也要先播放《东方红》完整的歌曲。
另外,文革时,各种文艺演出也统一着形式,从中央院团到地方各学校、工厂、农村、部队的宣传队,开场舞都是《东方红》。而且,要演唱两遍,第二遍是翻高变成降B调的。
原名《干革命靠的是思想》,创作于1964年春天,由哈尔滨歌剧院的李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曾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稍作曲子上的修改。该曲是一首歌颂思想的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工农兵群众学习著作的热潮。
战友文工团的贾世俊1965年录制了这首歌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后一炮打红。文革开始后,这首歌曲在部队、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广泛传唱,很快就成为倍受民众欢迎的歌曲。因此该曲在文革时期传唱度极高。之后,还衍生了笛子独奏,器乐合奏,舞蹈等。
这是一首毛主席语录歌。文革时,作曲家们创作了许多毛主席语录歌。但是,只有这首“精神歌曲”《下定决心》最为普及。这首歌曲,在文革的各个时期都起到了鼓舞人心,战胜困难的作用。抢险救灾唱、根治海河唱、秋收抢种唱。最有意思是当时两派武斗,双方都唱着这首歌曲壮胆冲锋,当两派扭打成一团时,这首歌也唱到一起,旋律慷慨激昂,特别是最后口号式的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时,把歌曲制造的铿锵气氛推向高潮。
这首歌是1966年邢台隆尧地震后周总理去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当地群众感激地说: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呀!后来,作曲家李李劫夫根据这句话在灾区创作了这首歌曲唱出了当时灾区人民的心声。文革开始后,这首歌迅速传唱全国,还有唢呐独奏,表演唱等形式。
现在这首歌已成为隆尧县干部群众久唱不衰的“县歌”。隆尧人民用发自肺腑的歌声,感谢,怀念毛主席、周总理,表达对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无私支援最真挚的谢意。
《北京的金山上》是一首藏族歌曲,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这首歌里的金山是把北京比喻成神山,把毛主席比喻成神,抒发藏族同胞对党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197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赴西藏录音,为了表达西藏人民对主席的歌颂之情,在为1964年版《北京的金山上》新增加一段歌词后,由当时年轻的女歌手才旦卓玛、重新进行了这首歌曲的录制。
《北京的金山上》经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后,很快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才旦卓玛也因为这首歌曲的家喻户晓。她独特的高原唱法,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成为西藏地区音乐的一种代表和象征。
这首歌是配合文革中的“忆苦思甜”活动创作的,歌曲曲调忧伤、旋律好听,也是批判地、富、配音上海反、坏、右极好的控诉歌曲,尤其是演唱者还要泪流满面的边舞边唱,这首歌,总会把台下的观众唱的流着泪高喊:打倒地富反坏右,在电影《收租院》中作为插曲,公映后广为传唱。
虽然文革开始时先有歌曲《我们是毛主席的》,但是,1968年以后,《草原上的见到毛主席》普及和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前者。这首歌曲充满了激情。以《草原上的见到毛主席》的旋律编排的大型舞蹈、笛子独奏、二胡独奏也风靡全国。
这也是一首藏族歌曲,1968年春节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一经播放,这首歌曲迅速传唱开来,它旋律优美、曲调悠扬,一改文革中战斗风格浓烈的歌曲创作走向,它像春天里绽放的花朵,散发出奇特的芬香。这首歌的第二段歌词和第一段一样,但是,是用藏语唱的。由于,当时许多人只会用汉语唱第一段,会唱第二段的人倍受大家的尊敬。
又名《想念毛主席》。为藏族民歌重填词而成,表达了翻身农奴对人民领袖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这是一首红军时代的歌曲,但是,文革时部队和工矿、学校,几乎天天要唱。特别是文革时的开会前经常要唱歌活跃气氛,这首歌是当时开会唱的最多的歌曲。
大家喜爱的文革儿童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主旋律之一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誉为“红色经典第一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行动准则,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1947年10月10日,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它对统一全军纪律,加强部队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由于歌词很形象地把军队纪律融会贯通在里面,曲调又雄壮有力,所以很快在红军战士和群众中传唱开来,历经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等时期,歌词内容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于1950年和1957年两次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进行修改。1957年出版的《解放军战士》杂志第14期上,正式刊登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标准歌词。
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期间,到南方巡视期间,反复强调要增强团结,遵守纪律,并且多次与南巡随行人员和参加座谈的同志一起唱《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有一次是在1973年12月12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上,建议与会者共同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由他来亲自领唱。
文革时,《国际歌》也是大家唱的最多的歌曲。那时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完后要播放《国际歌》。晚上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后,也要播放《国际歌》。还有每次开会结束时,还要高唱《国际歌》,一直唱到现在,还在继续着这种形式。
《国际歌》是国际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原文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党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中文的《国际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国际歌》这首歌曲为行板,降B大调,4/4拍子。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志士们不屈的气节;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调性上实际上转为属调(即F大调),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