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332997463 | 0755-33151996

20201675

趣英语配音下载

时间:2019-10-26 点击:661次

摘要
   沙上村解说词    1、基本情况    沙上村小组位于博罗的北面,总占地面积 4.5 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 206  户,总人口 1200 人,村庄建筑面积 4.4 万平方米,耕地面积 1360 亩,山地面积  5000 亩。古村落占地面积 45 亩,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

   沙上村解说词

   1、基本情况

   沙上村小组位于博罗的北面,总占地面积 4.5 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 206

  户,总人口 1200 人,村庄建筑面积 4.4 万平方米,耕地面积 1360 亩,山地面积

  5000 亩。古村落占地面积 45 亩,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宋宁宗庆元年(1195),

  由十四祖谭敦颜偕儿孙三代由江西广信府弋阳迁归善、博罗横河十字巷定居至今

  约有 819 多年的历史。谭家十二世祖谭座契于明万历二年(公元 1574 年)在沙

  上村开基建庄也有 440 年的历史。至今业兴丁旺。村民均姓谭,讲博罗本地话。

   2、农耕情况

   沙上村有耕地面积约 1360 多亩,山地面积 5000 多亩,土地平整、肥沃。村

  民主要经营农业,主产稻谷、番薯、田薯、芋头、冬瓜、等为主,本地产的冬瓜,

  是博罗的名优产品,本地产番薯“月光花”品种,个儿大到二十多斤。经济作物

  以种植花生、甘蔗、玉米、黄豆、绿豆等为主,盛产的酥皮甘蔗,不但糖分高,

  水份足,而且皮脆、远近闻名,过去,每家每户都打红糖二三百斤。水果类主要

  种植荔枝、龙眼、芒果、琵琶、砂糖吉、乌榄、香蕉、番石榴等。

   3、古建筑简介

   沙上古围村位于今沙上村的东部,由沙上谭姓十二世先祖于明万历二年(公

  元 1574 年)到此开基始建,现整个古围村占地约 45 亩。据村民所说,围村原先

  四周由七个自然的大池塘包围,连同围村的地形为“七星伴月”。现在则仅存少

  量池塘,但在围村正面前还剩一个较大的鱼塘。村民并述说:围村本身地形称为

  “荷叶形”,可随周围水位涨落,不忧水患,因此,村中不能打井,否则会将地

  形(荷叶)打穿。现全村也确实无一口水井。

   围村平面形状不很整齐,约为长方形,原先东、北、西三面建有青砖围墙,

  现存有西面及东面少部分。南面为村子前面,建了两排较低矮的倒座房(中部留

  有巷道),即可作住房或他用,亦有围墙的功用。围墙建有东、西二门。

   东门为两层门楼,在东围墙靠南位置,单间,面阔 3.10 米,进深 3.45 米,

  门向东偏北(75°)。建筑为青砖清水墙,人字硬山顶,阴阳瓦,龙船脊,内二

  楼剩有木桁。外檐墙为两层:外层花岗岩劵拱门,上有红砂岩门额,阴刻“紫气

   1

  常临”四字,额两旁开两个小气窗,其上有壁画痕迹;内层于楼以下位置青砖劵

  拱,两层为一门。内檐墙在楼下部位不砌墙。

   西门在西墙靠北位置,为花岗岩条石方框门,因围墙而建,与墙同厚。

   围村内建筑为广府式的“梳式”布局,村民自称为“铁耙式”,但其巷道并

  不是很严格的整齐。现存巷道东西向有 10 条,南北向有 11 条,较窄,原先皆以

  鹅卵石铺砌。村南顶端横道最宽,因不基整齐,约在三到二米左右。全村共有房

  屋 72 座,门向基本为南向,除祠堂外都不高大,较大的为三间两进。有楼层也

  是较低矮的两层,基本以墙搁檩。外墙有两种:一种为全青砖砌成;一种为鹅卵

  石作墙裙。屋顶也有悬山和硬山两种。

   全村原有四座祠堂,除现存的谭氏宗祠和谭氏大宗祠外,其他两座为支祠

  或家祠,都在谭氏宗祠的后方,配音哪里找已完全倒塌。

   谭氏宗祠:位于围中第二排建筑中间,第一排建筑在祠堂前留空,形成一

  个较大的活动空间,使祠堂直接面对倒座房中间的外出通道,因此,在倒座房通

  道前加建了一座照壁。

   谭氏宗祠又称世德祠,为沙上开基先祖十二世的孙辈十四世世德公所建,

  因此推测其建造年代为清初时期。

   宗祠总面阔三间,11 米,总进深四进,39.3 米,建筑面积 432.3 平方米,

  清水墙,阴阳瓦,龙船脊,人字硬山顶。

   头门:门向南偏西(195°),进深两间(6.4 米),门墙位置靠前,外为檐

  廊,内为厅房。檐廊次间山墙搁檩,设有鼓台。心间紧靠鼓台处立红砂岩八角檐

  柱带同质柱础,上部为梁穿柱式加驼墩坐斗四步梁架,其瓜柱顶隐刻圆栌斗承檩。

  挑檐梁头已朽坏,配音哪里找仅存其下插栱,并且外檐下没有挑檐檩。门内心间为门厅,设

  屏门,屏门上木匾写“三世名乡”四字,以墙承重。后檐次间房为倒座房,作公

  用厨房,左为白事用,右为红事用。正脊为灰塑船脊,配音哪里找脊两端已失,脊背近两端

  灰塑一对鳌鱼。前檐垂脊前置须弥座狮子。

   头门与二门间为大院,进深 9 米。大院以青砖铺地,中铺为甬道,两侧建

  围墙。

   二进:进深 7.3 米,心间敞开。次间砖砌檐墙(前檐墙似为后来所建,上

  部开有砖砌十字漏窗),山墙承檩。厅内无隔墙,在后金柱设六扇屏门,门上横

   2

  披中间木匾书“孝友堂”三字。心间四柱皆为木圆柱,红砂岩柱础,柱脚巻杀。

  前檐廊檐柱为红砂岩八角形柱。梁架为月梁,抬梁、穿斗混合式,七架梁前后双

  步(在脊檀下,三架梁上装有子孙梁),单挑出檐。前檐廊梁架用插栱襻间斗栱,

  月梁上的驼峰置为仰斗状,并用了水束构件。

   三进:砖墙搁檩,明间通透,无任何设置,次间为房。

   四进:砖墙搁檩,明间为神堂,神龛设于后檐墙上,前有石砌案台。前檐

  廊立花岗岩八角檐柱带同质柱础,其上为插柱式三步梁架。

   在三进和四进之前都有天井,较窄,约在两米左右,未设廊。四进前天井

  左右围墙开有小门通屋外。

   全祠装饰较简朴,重点在头门正脊及二进梁架木刻上,但也相对显得较简

  单。

   宗祠对面的照壁为砖砌,长 7.87 米,高2米,厚 0.37 米,墙身立面弧形

  微向外拱。墙心盒子高 1.05 米,宽 4.10 米,不见图案。

   谭氏大宗祠:位于谭氏宗祠的左后侧,为沙上谭氏开基先祖所建,因而推

  测应为明末建筑。

   大宗祠门向与宗祠同,为单间二进,面阔4.5 米,通进深 22.4,建筑面积

  为 100.8 平方米。清水墙,阴阳瓦,龙船脊,人字硬山顶,全祠硬山搁檩,无柱

  无梁架,檩条较细小。

   头进:进深 6.75,以门墙分为两间,门墙靠前,外为斗门,花岗岩方框门。

  门上挂木匾,书“谭氏大宗祠”五字。门厅内无任何设置。

   头进与二进间为大院,进深 10 米,两侧建围墙,在靠近二进建筑前的两侧

  围墙留空缺为门。头进后与二进前各有一不大的浅方池,应是象征天井。

   二进为神堂,进深 5.55 米。后檐墙设神龛,前有石筑香炉和案台。

   四、沙上村的古文化

   沙上村有 5 个古墓志,一是阁下岭朝奉大夫墓志,二是通子林何祖妣墓志,

  三是朝拜岭祖妣黄太恭人墓志,四是庙前左侧祖妣夏太恭人墓志。这些古墓志记

  录了沙上村古人谭敦颜及夫人的功德。其次还有皇帝为瑞奇祖父母、夫人受封诰

  命书。谭氏古诗词、古楹联,都显示出沙上村古人的不凡文化。

   沙上古村后山有 400 多年的古树群,树高参天,树种繁多,有榄树、荔枝

   3

  树、龙眼树、杨桃等 100 余棵。村旁有榄树园两个,总共 50 亩。榄树结的是乌

  榄果。

   五、民俗活动

   沙上村的民俗活动很精彩,东岳庙做会节、有上灯、猎龙、舞麒麟、拳术

  比赛等等。最热闹的是东岳庙做会节。 被称之为“盛会”,每五年的十一月初

  三日上午举行。这个盛会是曾刘潭三姓人组织的庙会。庙会吸引远近的广州、增

  城、龙门、东莞、惠阳等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来这里参与。凡来这里的人先到东

  岳庙朝拜、点香,有的求签,然后再去逛集市。村人传说,来这集会买的鸡笼,

  回去装鸡,鸡都比特别“听话”,肯食、会生蛋。所以来这里的人都要买点东西

  回去,以求家门合顺,平安大吉;

   沙上村的灯会既隆重又热闹,活动其中包含了 “请灯(买灯)”、巡游、

  “放伯公灯”、“猎龙” “结灯”等。从大年初八日开始,“灯头公”们(指

  上年生了男孩的家庭)集中在一起,从祖屋出发到圩镇去“请灯”(买灯)。

  买 36 盏较小的灯,沙上村 36 个土地伯公都要放一盏灯。请了灯,在街上巡游 3

  次才回到祖公厅。 “灯头公”们即把灯挂在“子公”厅上,把小灯安放在土地

  伯公处。初九又开始游行,一直到正月十六才“结灯”。

   “猎龙”活动 “猎龙”活动是农历正月十三这天配合沙上村的灯会而进行

  的另一种活动,它的特点与众不同。所用的“龙”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纸粘糊的。

  正月十三这天下午七时左右,祖屋的锣鼓响了起来,家家户户打开大门,纸保蜡

  烛香祭拜天神,祈求保佑,平安大吉。“龙”起舞了,从祖屋到山下,一路上鞭

  炮连天。让“龙”参拜。村民燃放爆竹迎“龙”到来

   六、未来展望

   古老的沙上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依然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文化底蕴

  深厚,保留了浓郁的客家文化。沙上村虽然已经走过了几百年,却是具有极大的

  抢救、保护价值。

   4

-->